浦城贛劇發展史(上)
| 2018-05-10 14:51:12??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956年4月,縣政府派干部到劇團工作。10月,經省文化局批準,正式成立浦城縣贛劇團,成立后,有了固定場所,團址設在浦城城區司前原中正堂。 ?
? 成立之初,參加演出的都是年歲較大的老藝人和他們隨團學習的十幾歲的子女。演員陣營不整齊,觀眾形容它是“老的啃不動豆腐,小的還未斷奶”,“無牙劇團唱漏風”。1957年,劇團向社會上招收了第一批學員,至1961年共招收3批48人,從中選出18人到江西藝校學習,其余的隨團帶班培養。不久,隨班學員周恭斌、關金炎、潘水仙等嶄露頭角,成為劇團的主要演員。1957年進團學員吳秀英、劉金清、葉招容陸續擔任了劇團的主要角色。接著,江西藝校學員也畢業回團,演員陣營更為壯觀。同時,還設立了編劇、導演、舞臺、監督、劇務。 縣贛劇團成立后,始終把堅持面向農村,為農民服務作為劇團工作的指導方針,努力做到“哪里有村莊,就到哪里演;哪里有群眾,就到哪里去”。采取“定時、定點、定任務、短演密看”的措施,自帶鋪蓋,送戲上門,千方百計讓農民看到戲、看好戲,還深入到田頭、宅院,為五保戶和孤寡老人演唱戲曲片斷,被譽為“扁擔劇團”。1958年,劇團辦農場,演職員輪流到農場參加勞動,這對體驗生活,實行藝術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增加劇團的經濟收入,安排家屬就業,改善演職員生活,都起了一定作用,由此聲名大振。《人民日報》、《解放日報》、《光明日報》、《福建畫報》、《閩北報》等先后以新聞、通訊、照片、評論等形式報道其勤儉辦團、亦藝亦農、面向農村等先進事跡。1959年,福建省文化局將浦城縣贛劇團事跡制成模型,在福州和北京展出。1960年,劇團派代表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得到國務院的獎勵,并與參會代表一起受到周恩來總理和其他中央首長接見。同年11月20日,與越劇團合并組成浦城縣地方國營劇團,分為贛劇分團、越劇分團。1961年,列為福建省5個重點劇團之一,派代表參加全國重點劇團文藝座談會。1961年至1962年,集資7.8萬元對劇場進行重建,建成有800個座位的磚木結構劇場,還新建800平方米的宿舍。1962年10月25日,縣地方國營劇團撤銷,恢復浦城縣贛劇團、浦城縣越劇團。同年,全縣確定293個農村演出點,其中200戶以上的演出點49個;150戶以上的演出點91個;150戶以下的演出點153個。贛劇團分成3個演出分隊,每年有7個月在農村巡回演出。據統計,1961年至1962年,全團90人,演出1930場,營業收入17.6萬元,走遍全縣所有的生產大隊。1962年,江西省贛劇團副團長楊桂仙率團到浦城演出,轟動一時。 ?
? 1964年,進行戲劇改革,停演傳統戲,只演現代戲。1965年秋,中國戲劇研究所副研究員、中國文聯理論研究室副主任、戲劇評論家林涵表和中國戲劇家協會姜永泰、《戲劇報》編輯田野、省文化局局長陳虹、南平專區文化局副局長袁啟彤到贛劇團蹲點。林涵表在浦城住了近半年,還在贛劇團協助排演《山鄉風云》、《野火春風斗古城》并寫出導演體會。同年冬,在贛劇團召開全省劇團辦農場現場會。 “文化大革命”開始,停止演出,傳統戲服裝、道具被毀。1968年12月,劇團被撤銷。1969年1月,成立浦城縣毛澤東思想宣傳隊,由贛、越兩劇團部分青年骨干演員和部分青年業余文藝骨干組成。原贛劇團演職員大部分下放農村或改行。1973年8月,縣毛澤東思想宣傳隊參加福建省地方劇種調演,演出自編現代贛劇《種子》,省文化局確定浦城保留贛劇劇種,成為全省13個保留劇種之一。其后,縣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以演贛劇為主。1974年,新招收的學員,到劇團自辦農場進行基本功集訓,每一個學員由劇團指派的師傅負責教學。 1978年,恢復浦城贛劇團建制,并恢復上演傳統戲,走傳統戲與現代戲并舉、以營業性演出為主的路子。以原浦城影劇院為劇場。同年,招收學員20人。縣財政每年撥出1萬元作為培訓經費,并另撥專項經費3萬元,指定兩名教師帶領這20名學員到江西上饒藝校贛劇班學習一年,后又到江西省藝校培訓半年。1979年,省文化局對專業劇團實行“四定一獎”考評制,核定浦城贛劇團每年演出250場,其中上山下鄉演出要達到70%;每年創作一個劇本;每年經濟收入3.3萬元,完成上述指標則給予適當獎勵。1980年,全國文聯理事、江西省文聯副主席、江西省贛劇團副團長、著名贛劇演員潘鳳霞率團來浦城演出。在浦城期間,與本縣贛劇團進行座談,協助排練,情誼親切,使浦城贛劇團受益甚多。1981年,縣贛劇團演職人員達76人。這年,江西省贛劇團著名導演童慶礽來團擔任《練氏夫人》的藝術指導。童薇薇、張咪咪兩位女演員到浦城縣贛劇團幫助排練,并參加演出,時間達一年。著名贛劇演員楊桂仙的門生宗采琴到浦城授藝,傳授她的拿手好戲《夜夢冠戴》,時間近一年。在這些老師的傳幫帶下,浦城贛劇團演職員藝術素質得到很大的提高。《練氏夫人》參加建陽地區匯演,獲演出獎;參加省匯演,獲演出二等獎及劇本獎、演員獎、音樂獎、舞美獎。福建電視臺將該劇錄成電視片,相繼在福建、江西和中央電視臺播放。 ?
? 從縣贛劇團成立后,贛劇藝術也得到發展。新編的劇目道白分韻白(中州音)和贛白(贛東北話白),正面人物和俊扮角色大都念韻白,詼諧與邪惡角色多念贛白。并逐步吸收了京劇的武打和部分程式動作和運用現代燈光、布景、擴音裝置和幻燈字幕。特別是樂器,除了保留贛劇傳統樂器外,增加西洋樂器和其他劇種配器,如高音胡、中音胡、三弦、琵琶、小提琴、大提琴、大倍斯、洋琴、拉管號、圓號、小銅號、洞簫、電子琴等,打擊樂增加了定音鼓、大小銅鼓、大鈸、碰鈴等。樂隊由五六人發展到十多人。演員和樂隊伴奏不再用工尺譜,而改用簡譜。由過去一種調式齊奏,改進為分部和弦和多層次的演奏,并采取按戲制譜、定腔、定調,演出時相互配合更為默契。 1982年4月,重建新劇場。這年,泰寧縣梅林劇團慕名選送6名學員到浦城縣贛劇團培訓一年。1983年,省首屆青年演員比賽,李翠芝、陳涌泉獲銀牌獎,鄭曉紅、周曉紅獲銅牌獎。1985年2月,新劇場竣工,鋼筋混凝土結構,1114個座位,稱浦城劇院。12月17日,新編歷史劇《西山吟》參加建陽地區戲劇觀摩演出,獲演出一等獎。這年,還演出現代贛劇《逃犯》上演27場。 1979年至1986年,實行全省“四定一獎”考評制度后,浦城縣贛劇團共演出2785場(年平均348場),其中上山下鄉演出1860場(年平均232.5場),占演出總場次的66.79%;收入36.59萬元,年均達4.57萬元。財政撥款51.26萬元,年均6.41萬元。 1987年,全團演職人員達52人。業務由演戲曲為主改為以演歌舞為主。當年演出212場,其中上山下鄉演出197場,占當年演出總場次92.92%;收入2.03萬元,財政撥款7.7萬元。1988年1月,推行“全獎全賠”的經濟承包形式。縣政府撥款3萬元,招收新學員10名,送藝校代培2年。 ? ???????????????????????????????????????????????????????? (余奎元? 著)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