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陽照西山
| 2018-04-04 16:56:58??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初陽照西山 作者:汪奕瑋 推開凝結塵土的紅漆木門,縱情地攬盡這一園的四季,我在一步步走向你生命的終點,去感受你生存過的氣息。 眼前的青竹翠蔓,自由地呼吸,任憑風吹日曬。古樸的宅院,在歷經風霜后,依舊繁花似錦,依舊能小園香徑獨徘徊,徘徊在風翻云涌動蕩的南宋年歲里,徘徊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政治抱負里,徘徊在一片冰心在玉壺的胸腔里。 從前的影子似乎又回來了。 黎明,悄無聲息地取代黑夜。桌前一盞閃著暗光的燭臺旁,他枕著紙墨進入夢鄉,又是一個不眠夜。母親搖搖頭,輕輕地將衣服蓋在他身上。似夢似醒間,他看見母親提著竹籃佝僂著身子,消失在籬笆院外。 夏夜,蚊蟲肆虐,他無奈,連同蠟燭,書本一道躲進蚊帳內苦讀,只是他的心被知識填得太滿,蠟燭常把蚊帳熏黑,他卻全然不知。 清澈的小河邊,伙伴們都在玩耍嬉鬧,唯有他捧著借來的書,津津有味地品讀著,在滿目的青山白云中,堅守心中的美好。 天道酬勤,他18歲考上舉人,19歲和魏了翁同榜考中進士,授南劍州判官。再試,中博學宏詞科,被閩帥蕭逵聘為幕僚,協助蕭逵辦理政務,旋召為太學正,宋寧宗嘉定元年升為博士官。 他一生推崇朱熹的理學思想,奉朱熹為自己的老師,并追隨朱熹的腳步,立志將理學發揚光大。在理學處于低潮,許多學者害怕、變節的時候,他竭盡全力,多次上書給宋理宗,闡明當下復興理學的重要性。他建議宋理宗應立程朱理學為濟世治國之道,奉為正道。在當前南宋朝廷所面臨的困境下,要具備憂患意識,當權者應廣開言路,傾聽更多人的意見,制止邪說外道,以此來抑制小人當道。轉移社會的風氣,矯正士習,以此來穩定國內的政治局面。他用自己優美恢宏,誠懇真切的文詞說動掌權者,使“黨禁”逐漸得以松弛,理學的地位得到提高,朱熹得以徹底平反,為儒道理學的發展拓寬道路。 他還常用“廉仁公勤”這四字來勉勵自己和同僚,并在為官的生涯里,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來實踐這四個字。在為江南東路轉運副使時,開倉救災;在出任湖南安撫使知潭州時,立即整頓政風、民風,他還效仿朱熹當年創立義倉的辦法,立惠民倉五萬石,在青黃不接時,以平價賣給缺乏糧食的百姓。設立慈幼倉,儲備糧食,用來賑濟無依無靠的老人孩子。在以右文殿修撰出知泉州時,整頓泉州漕政,實施優惠政策,減免不合理的賦稅,鎮壓海寇,加強海防,繁榮商業。可謂 體恤百姓、清廉仁厚、愛國勤政。 只是艱難行走在末路上的南宋朝廷,給他的留白太少,涂抹的丹青不夠,伸手能碰觸的家國,內憂外患,官吏結黨營私,百姓怨聲載道,搖搖欲墜的南宋朝廷再也經受不住任何打擊。 南宋后期,以奸臣史彌遠為首的主和派獨霸朝野,而史彌遠妒忌他的賢才,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他毅然辭官回鄉。在故居講壇上,他著一襲普通的灰衣,用生動而睿智的語言講授自己對于理學的理解。他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深刻闡述并發展朱熹的理學思想,使之更貼近南宋末年的現實。當時來自全國各地的朋輩、學子齊聚西山,他們風雅的身影在桌椅的交錯中川流不息,將西山故居裝點得文氣十足。以致《宋元學案序錄》中說:“西山之望,直繼晦翁。” 夢隨流螢滿天飛,化作點滴淚。 這淚中有對國泰民安的愁緒;這淚中有對黎民百姓的牽掛。回首往昔,一路的勤學苦讀,一路的斗智斗勇,一路的顛沛流離,一路的堅守信念,他又回到生命本源的地界里,修園著書,傳道授業解惑。縱使亂世紛爭惹人憂,他也可以憑自己的學識和經歷,喚醒后輩晚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風乍起,吹散心中的一池春水,入夜的微涼,耳畔似乎傳來海浪涌動的聲響,在遙遠的泉州港,他曾經奮斗和生活過的地方,輕柔的月光灑在一望無際的大海上,來往的商船靜靜地停在港口,漁夫們出海盡興而歸,做生意的小販擺開貨架,遠處的街市一盞盞明燈,猶如白晝,繁華熱鬧。 他在回憶中得到了短暫的安慰,國富民強是他一生的心愿和期盼。 若回望他的一生,誠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人生的三種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第二境“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眾里尋他千百讀,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幼時,既定目標,執著追求,勤學苦讀;為官后恪盡職守,追隨朱熹的腳步,堅定不移,研究發揚理學思想,孜孜不倦。回鄉后,他將自己所有的時間和精力都專注在著書立說中,反復追尋,研究,捍衛、繼承朱熹學說,他所著的 《大學衍義》一書也被歷代君王視為圭碧,他為朱熹翻案那不屈不撓的精神,受歷代朝廷尊崇,宋嘉熙三年(1239)配祀朱熹,明正統二年(1437)從祀孔廟。 他,就是南宋著名理學家、參知政事(副宰相),有西山先生之稱的真德秀。 走出西山故居,我想我所邂逅的,不是思想,是靈魂。是一縷清醒的靈魂,矗立在那殘垣斷壁的時空里。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