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亭夢魁嶺
| 2018-01-10 15:31:18??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盤亭鄉廟灣有條“五險嶺”,因唐代出了林藻兄弟“九州牧”,福地為天下人皆知;然而同在盤亭鄉的深坑亦有條“泗洲嶺”,嶺上宋代不僅出了“吳氏三賢五進士”,還有章家父子進士兒大魁,這福嶺卻沒有太多的宣揚。與此相連的城關東隅狀元井,千古留名至今,而與狀元有關的盤亭鄉“夢魁嶺”,卻不為世人鮮知。究竟何因?懷著好奇,近日我隨縣政協副主席孟世芬去了盤亭那條嶺。 盤亭鄉地處閩、浙、贛三省接合部,東連官路鄉,南接九牧鎮,西與江西省廣豐市毗鄰,東與浙江省江山市接壤。盤亭溪自東向西流經境內,匯入江西省信江。因盤亭溪環繞,先祖以曲堰圍河,狀若圓盤的蟠龍,故名盤亭。境內筑有楓嶺關、二渡關、木城關,泗洲嶺就是歷史上出二渡關的著名古道。 在閩浙交界邊左路轉到深坑村頭,遠遠就可看到一座新修的古色古香的泗洲廊橋,橫跨泗洲溪,水岸一棵古樹倒映碧流,一幅廊橋流水風光。村支書黃素清帶我們走橋賞景,上嶺攬勝。左嶺兩山雄勢如蛟龍,右嶺山巍偉似象。據浦城縣志載:泗州嶺,又名盤亭嶺,在南浦鎮北42.5公里,盤亭鄉盤江村東南,嶺長2.5公里。舊志稱“有僧自泗上入閩,登此嶺,見水車碓磨,嘆此機巧。人疑泗州和尚,用名”。泗僧,唐代西域僧伽大師,曾在泗洲臨淮縣建造寺院,人稱泗洲和尚。宋代錢易《南部新書》記載王延彬稱王建州時,“只聞有泗洲和尚,不見有五縣天子。”傳說高僧游盤亭嶺上,見碧水丹山,峰壁如神仙墻,山巍偉似老佛巖,心覺明悟,雙手合十,直念阿彌陀佛:“閩處生福地,地靈出人杰!” 果然,美麗的盤江秀里,在宋淳化年間,一位名叫吳待問的人至此,愛其山青水秀,遂舉家遷居落籍于此“安樂里”。吳待問為宋咸平三年(1000)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其子吳育、吳方、吳京為天圣五年進士(1027),吳充為寶元元年進士(1040),吳方、吳京均中進士,世稱“吳氏三賢五進土”。 如果說,“五險嶺”折桂,成就了閩中林氏九子“九牧成王”的大業,那么“泗洲嶺”題夢魁,是實現南浦學子的弘志。讀清嘉慶《新修浦城縣志》:載(舊志)唐天圣中,上黨有蓋拤者,夢人告之曰:“建州章訢作狀元,汝必登第。”拤至京訪訢,具述其夢。既而三舉不利。慶歷間,復到省,題詩縣北泗洲嶺,云: 十年三上末登科,此去行期晝錦過。 上黨有人傳預兆,夢生頭角見天和。 是泗洲嶺的神靈,還是山城才子的神功?士宦將相,衣錦歸鄉。章訢遂于慶歷六年(1046)榮登進土榜,嘉佑二年其子章衡(1057)奪大魁,拤是年始特奏名。章訢后官至潤州長史,累遷左光祿夫。據傳狀元公回浦省親特地到泗州嶺贍仰父親題詩處,再到鄉里資福寺祭祖詩志。泗州嶺,而今來看,佳緣“狀元嶺”,甚稱“夢魁嶺”呵! 曾有縣文史工作經歷的孟世芬,還告知史上有人一度把泗洲嶺與折桂嶺混在一起,是清尚書祖之望與兩江總督梁章鉅為主編修的浦城縣志時,尋棠峰石壁得“泗洲華藏巖”五字以佐證:“蓋曰泗洲,盤亭之故里。”又指出:“嶺畔石碑刊有泗洲二字,其在盤亭無疑,舊志與折桂嶺牽混為一,今改正。”可探見,章訢選擇從盤亭出閩進汴京,無疑是拜訪秀里的“吳氏三賢”府第。 如此榮耀之嶺,為什么不廣為宣傳?盡管狀元章衡父子為官聲謄載名歷史,厚重人間,我想,其因是吳待問父子入朝為先,且兄弟作相,一生為官謙虛勤慎,從不炫耀。再說縣邑的章德象不僅是章衡叔祖,還是北宋閩人第一相。不言而喻,此舉正好佐證了小城人的謙厚與心懷。 泗洲嶺的存在,不容置疑;夢魁嶺的譽名,也藏不住呀。浙江錢塘的宋代元絳,天圣年進士,曾任福州郡守,累遷翰林學士,拜參知政事。他多次入閩過盤亭作《泗洲嶺》詩:“萬里一朱幡,崎嶇度嶺關。路盤云雨際,人在斗牛間。”元絳還認為不要漫說崤函與虎牢兩關高,到了泗洲嶺,你“方知舉步峻復峻,不覺致身高更高。”此時,我醒醐灌頂,方悟此地上稱“盤亭”,下叫“深坑”唉。 山高人為峰,山高地遠的浦城,唐宋以來又入朝多少才子呢!詩人說閩山過盡見吳山,天載天涯,閩州風物好呀,一生都會魂夢到三山。由此他感嘆到“英翰五五出南閩……”如是,深坑為下,盤亭為上;寒窗為下,入朝為上。攀越泗洲嶺到盤亭,若鯉魚跳龍門,登第奪魁,官拜宰輔,不正詮釋了“盤亭在天上”的深深內涵,南浦人的“夢魁”壯志么? 時下,建設美麗泗洲鄉村,弘揚夢魁嶺文化,盤亭鄉不僅對吳氏宗祠開始復建,重建那座三十多米因1933年國民黨行軍而被毀的明代建筑石砌泗洲廊橋,而且對境內的仙霞古道進行修整,種植樹木花草,重立民國戰亂里被毀的泗洲石碑。黃素清言,不多久,泗洲嶺上,新構筑的夢魁嶺亭,夢魁嶺碑,夢魁嶺詩壁,將屹立游人眼前。 泗洲嶺,夢魁嶺,盤亭人走在新時代的中國夢里。?????????? (王德仁)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