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人畫家汪化三十米畫卷亮相家鄉
| 2017-11-08 16:49:09??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10月24日,汪化帶著她的繪畫長卷《十道門》之一(《十道門》共十卷三百米)和部分作品回到家鄉浦城,舉辦個人畫展。在永暉商業中心四樓,前來欣賞的觀眾皆驚嘆于線條的細膩與柔美,紛紛拍照留念。 ? 汪化,原名季紅燕,仙陽鎮殿基村人,因“覺得自己不是讀書的料”,讀初一時她提出退學,此后學過裁縫、當過保姆。三十歲時,她“流浪”到上海。 一日,偶然間看到《百家講壇》在講述李清照的生平,引起了她情感上的共鳴,于是在自己租住房間的墻壁上一氣呵成畫滿了線條。但她仍不滿足,于是任性地買了35米長的畫卷開始了自己的創作。 沒有參照物,任憑線條隨心而流、由想而發,她越畫心越靜,越畫越充實,生活也越“畫”越明朗。繪畫中的她,紅塵三千墨,不如卷上繁華皆涼薄,一線一成酌,輾轉北京,愛上央美,可能正是那份寧靜淡泊,讓她日漸明晰,要把畫畫作為終身依靠的夢想。 2012年秋天,汪化從上海坐火車來到北京,她在這座城市幾乎不認識任何人,先后到798、草場地、宋莊求職,但因學歷低,終無所獲。后來,她機緣巧合地來到央美參觀,立即就被圖書館里精美的畫冊深深吸引,決定無論做什么也要留在這里工作。幾經波折下,她找到食堂經理,汪化對他說:“我只要包吃、住,可以不要工資,但我只上半天班,其他時間我想畫畫。” ? 經理同意了,但仍然堅持給她1000元工資,讓她可以買些畫材。就這樣,她留在了央美工作,一下班就回自己的小小地下室,享受一個人畫畫的簡單快樂。 因為愛畫畫,汪化每天上三個小時的班,每天下午兩點之后,結束了中央美院食堂的工作,任線條在黑色卡紙上流動,或是跑到圖書館或食堂一樓畫畫。不上班時,便從清晨畫到深夜。 央美院外的一處不足十平米的地下室,是她的棲身之所,一張床和一張書桌,占據了屋子的大部分面積。她就在這張小桌子上完成了數張30米的線描長卷作品。她還喜歡聽學校的課程和講座,在這里她找到了方向,雖然工作辛苦,但她很滿足。 后來,在央美學生的引薦下,她認識了袁運生教授。袁運生在看了她的長卷畫作后,不由地贊嘆道:很獨特,我沒見過這樣的學生,她很有才華,而且這種才華不是靠專業訓練出來的。并鼓勵她說:“汪化,你成功了!” 然后隨行看畫的一位學生,發了一條關于她的微博,引起3000多次的轉發。第二天《新京報》記者前來采訪,對她的故事做了報道,繼而央視九套找她拍紀錄片《我的生命線》。 2013年春天,汪化的故事被帶到了在中央電視臺紀錄片頻道工作的張楠面前,臺里有一個講述“新青年”的“中國夢”的拍攝計劃,最初,汪化的故事被放進這個系列中。這年3月,張楠到美院食堂找到汪化…… 在2015年6月26日落幕的第26屆法國陽光紀錄片大會上,一部以素人藝術家為題材的紀錄片征服了國際評委,摘得“Sunny Side Special Mention”獎項,該片曾在第六屆亞洲陽光紀錄片大會上獲得了唯一的“最佳中國提案”獎。 這部名為《我的生命線》的紀錄片講述了來自閩北鄉村、在中央美術學院食堂工作的“素人藝術家”汪化的故事。而后《中國夢想秀》聯系到她,播出了她追求夢想的事跡。在舞臺上,汪化說出自己的故事,讓千萬人動容。 如今,她的生活和以前一樣,仍然長時間畫畫,仍然看書、看畫冊,賞戲曲、聽音樂會,生活中的她依舊恬靜如池,似水綿長。“非常感謝身邊關心我、愛護我的親人、老師、朋友,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在繪畫的道路上,我便不能完成自己的最初夢想。”她向筆者說道。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