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雨桃花塢
| 2017-04-09 14:03:23??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風雨桃花塢 王德仁 桃花庵,柳楊堤,誰不知江南唐伯虎風流笑淚筆生花?桃花樹下,人面桃花,誰不曉蘇州沈九娘柔腸粉淚映紅桃花?然而桃紅柳綠中,人鮮知有大宋文治武功宰輔章楶的英雄淚?怎曉尚有一代詩人蘇軾灑下的豪杰淚? 桃花塢,即今天的蘇州市桃花塢大街及其周邊地區,最早為農桑之地“五畝園”,唐宋時蘇州城內第一橫河遍植桃花,漸成桃林苑景。宋未元初,曾居住此地的徐大焯在《燼余錄》描述:“入閶門河而東,循能仁寺、章家河而北,過石塘橋出齊門,古皆稱桃花河。河西北,皆桃塢地。”桃花河,也叫紅淚河。 熱淚盈眶問桃塢,是因為最早的“桃花塢主”,是閩北浦城人章楶(1027年—1102年)。宋熙寧年間,梅宣義先在此地建樓臺水閣,筑柳堤花塢,風物宜人,叫“梅園”。紹圣年間,宰輔章楶在五畝園南占地七百畝,筑“桃花塢別墅”。章氏子弟廣建園林,稱章園。章楶,字質夫,北宋名將、詩人,進士及第,官清政卓。紹圣四年,因擊敗西夏30萬大軍,開拓1州9城,西夏叩關求和,戰功至偉,被任命為樞密直學士、端明殿學士。楶享年75歲,謚號莊簡,追贈太師、秦國公。因梅、章兩家世交,宣義子梅采南、楶子章詠華,仿效曲水流觴,將兩園池塘打通建雙魚放生池,一端通梅園“雙荷花池”,一端通章園的“千尺潭”。園林第宅,時冠盛世。凝望章家河,我不由想起故鄉浦城的蘇州嶺、章家嶺路、章家橋——真是“他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另有一番情味呵。 桃花塢處市井繁榮,占鄉野風情,閶門壯觀,園墅幽麗;水巷靈動,畫舫浪漫;還有多情舟女,風華文人。桃塢草木深,感時花濺淚。它因工藝而精彩,為花樹而絢爛,更由文士詩才而風情萬種。“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人說唐伯虎的一首桃花詩為桃花塢添春色,其實,章質夫和好友蘇東坡的二曲揚花詞早就為桃花塢增春光了。 章楶不僅是杰出軍事家,主張“兵以利動”戰法,稱為中國的馬基雅維利,且善詩文,尤擅長詞創作,不見戍疆金戈之氣,卻有婉約之風,稱其“詞有織繡功夫”。桃花塢園景,成他筆下不少詩文。元豐四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的第二年,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的章楶,在桃花落、柳花飛的暮春時節,熱淚作一首《水龍吟》寄之:“燕忙鶯懶芳殘,正堤上、柳花飄墜。輕飛亂舞,點畫青林,全無才思。閑趁游絲,靜臨深院,日長門閉。傍珠簾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風扶起。蘭帳玉人睡覺,怪春衣、雪霑瓊綴。繡床旋滿,香球無數,才圓卻碎。時見蜂兒,仰粘輕粉,魚吞池水。望章臺路杳,金鞍游蕩,有盈盈淚。”柳堤深院,柳花章臺,都是桃花塢別墅的景色,至今蘇州尚留章臺路、章臺橋地名。然而“章臺”,也是古時宮殿,秦時就有“完璧歸趙”于章臺。詞意雙關,明為思鄉愁,暗解蘇軾憂愁,望他來日金鞍游蕩章臺路,盼淚盈盈呵。 蘇軾焉能不知摯友心?他多次游蘇州,結緣桃花塢,際遇紅顏,更為梅園作《寄題梅宣義園亭》,為章園作過《思堂記》。由此和詞:“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他涕淚回信:“承喻慎靜以處憂患。非心愛我之深,何以及此,謹置之座右也。《柳花》詞妙絕,使來者何以措詞。本不敢繼作,又思公正柳花飛時出巡按,坐想四子,閉門愁斷,故寫其意,次韻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楊花的飄忽不定的際遇和不即不離的神態,有著文士人生的無奈,也有對官場的愛恨。章楶得和詞,還是告示于人。兩首詞絕唱傳世,催人淚下,且不論誰略勝一籌,勝美的是詞尾都有一個“淚”字——男兒有淚不輕彈,淚如揚花飛,淚灑桃花塢,那是文人的仕途淚,也是士子的報國淚,更是英杰間肝膽相照的千秋友誼淚! 桃花塢紅,造就才子舞臺,柳堤飛花,成就詩人豐碑。“酒醉還來花下眠,花落花開年復年。”明弘治年間,唐寅以賣畫所蓄購得章楶的桃花塢別墅,取名為“桃花庵”。從此風流倜儻的唐伯虎與絕世風塵沈九娘,看破功名利祿,活了一回自我,把情愛的夢淚,飛灑江南,飄舞至今……澿淚回眸桃花塢大街,誰不見古典詩畫傳天下? 春夢淚無痕,風雨桃花塢。時下只見花團錦簇,分外妖嬈,繽紛萬丈的桃李,片片飄落的飛英,如英杰淚盈盈,染就胭脂溪水;團團枊絮,似豪士淚點點,燦爛若錦繡地。人們漫步桃樹下,徘徊柳堤上,追逐花間,莫是尋找那揚花詞中睡醒的玉人…… 淚別蘇州,我在桃花仙館前留張照,有道是:桃花門側佳人面,那得年年會相見?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