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漫憶
| 2017-03-08 09:03:51??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我是忠信鎮(zhèn)上同村土生土長的北鄉(xiāng)人。上同村的詹氏宗祠是我一生難忘的母校——上同小學。從幼稚無知的小孩到年已古稀的老朽,時隔半個多世紀,回憶起那些陳年往事,還是記憶猶新,一切情景歷歷在目。 ??? 你如果乘車從上同村楊處馬路店鋪門前下車,經(jīng)過新倉庫門口到詹氏祠堂,就要經(jīng)過一座由三段接連起來的九條石板架起來的橋,橋下清澈見底,河面不寬,河水不深。沿大路往右拐彎走,就可以見到一堵又高大又寬闊的磚墻,這道磚墻有三個大門,中間大門就是詹氏祠堂的大門。大門上方有一塊石板雕刻起來的橫匾詹氏祠堂,右上方有“丙寅夏”三個小字,左下方有“康有為書”四個小字。“詹氏祠堂”石匾上去大約半米多高,有一條長約七八米,寬約三十厘米的立體畫廊,那畫廊框內(nèi)有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動物和植物的精美立像,叫人百看不厭。中間大門兩邊各有一頭石獅,口中銜著一個石珠。小時候的我,身材矮小,膽子也特別小,看到高大的石獅望而生畏,直到讀六年級的時候,才敢偶爾爬上石獅的脖子,騎上片刻,又小心翼翼地下來。 ??? 中間大門進去約兩米,靠著里面天井旁,立著一塊正方形的屏風,上面寫著“百年樹人”四個正楷大字。左邊大門進去是學校圖書館,圖書館有各種各樣的書大概一千多冊。右邊大門進去是一間與圖書館面積一樣大的空間,是同學們課余時間自由活動的場所。屏風后面有兩個面積較大的天井,天井中間有一條用小扁石鋪成的人行道,左右兩邊各有一條寬闊的走廊,走廊里端有三個臺階,通往第二棟房屋的廳堂,廳堂后面有個面積不大的房間叫“神櫥”,里面擺著幾塊又高又寬的靈牌,靈牌上寫著詹氏祠堂家族最早的列祖列宗的諱名。 ??? 再走進去就是詹氏祠堂的第三、四棟房屋。第四棟房屋的廳堂是學校的大禮堂。大禮堂正面墻壁有一座講臺,講臺的壁上掛著毛主席像,兩邊各掛著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講臺前沿正中間放著一張講桌,大禮堂后廳是老師辦公室。大禮堂里頭左邊有個面積大約120多平方米的操場。左側墻壁有一個門通往新建的詹氏祠堂,那新祠堂下棟房屋有寬敞的戲臺,還有寬闊的化妝室,戲臺左右兩邊各有一座酒樓,每間酒樓可容納近百人坐著或站著看戲。戲臺前邊天眼有兩個很大的長方形天井,中間一條用小扁石鋪結成的人行道。酒樓下各有一間寬闊的走廊,走上三個臺階,就到上棟宗祠的廳堂,廳堂很寬闊,左右兩邊各有一個大房間,廳堂后面有三個大房間。 ??? 那時候的上同叫上同鄉(xiāng),上同鄉(xiāng)如果召開群眾大會或演戲,都在新祠堂舉行。記得我讀二、三年級的時候,在新祠堂看過抗美援朝、鎮(zhèn)壓反革命、掀起大生產(chǎn)運動高潮等現(xiàn)代戲,也看過忠信贛戲團來上同演出的古裝戲,但我看古裝僅僅去湊湊熱鬧而已,根本看不出一點什么門道。 新祠堂在我腦海中總的印象是嶄新、華麗堂皇,是舊詹氏祠堂根本無非媲美的建筑。 ??? 那時候,我的母校上同小學120多個學生,只有5位老師。雖然是個一至六年級的完全小學,但是二、三年級編成復式班,同坐在一間教室。那時,村橋、金樟、排棚、管九等初小同學前來上同就讀四、五、六年級。 ??? 一九四九年九月(公歷),我的堂姐詹桂英帶領我去上同小學報名上學。我還記得那時候學校大門口大路靠著小溪的路邊豎立一支杉木制成的旗桿,每逢周一早讀前,全校師生都要到校門口的大路上集合,同學們按年級排隊立正,大家一起唱國歌,升五星紅旗。每逢周六傍晚,大家也都要到校門口的大路上集合,唱國歌,降紅旗。 ??? 那時候,學校還沒開設幼兒班,一進學校就讀一年級。級任老師(后改為班主任)給我發(fā)了一本《國語》、一本《算術》。讀國語那時候學的都是繁體字(也叫大寫字)。雖然做國語作業(yè)寫那繁體字,有些字筆畫很多,很不好寫,但我還是愛讀《國語》,認為學《算術》沒興趣。記得讀二、三年級的時候,老師布置我們低中年級學生要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完成消滅“四害”任務。我在父親的大力支持下,滅鼠任務一學期交了6支老鼠尾巴,4只麻雀爪(即消滅2只麻雀),因為那小家伙挺機靈,很難捕捉到它…… ??? 記得我讀三年級時候,在一天傍晚放學回家的路上,經(jīng)過一座涼亭,涼亭右邊壁上靠放著一張黑板報,當時我大聲地朗讀黑板報上寫的消息,這時從屋內(nèi)走出一位叔叔沖著我大笑,當時我被他笑得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第二天我到了學校,見到五位老師左手臂都佩戴黑袖紗。中午放學,同學們集合排隊,值日老師在隊伍前面講話,向大家宣告:“世界革命導師、蘇聯(lián)人民革命領袖斯大林元帥因病醫(yī)治無效而逝世……”這時我才恍然大悟,難怪昨天那位叔叔沖我大笑,嘲笑的就是我把大元帥的“帥”字誤讀為“師”字,以后凡事不懂千萬不可以裝懂,不然鬧出笑話,讓人笑掉大牙。 ??? 當我讀到四年級第二學期時,我覺得算術這門學科越來越難學,特別是應用題,做作業(yè)常出差錯,考試成績很不理想。我鄰居居住著堂哥,他是六年級學生,我經(jīng)常向他請教,大概是他感到很不耐煩,干脆就把應用題的許多算式列在書本的字里行間。當時我真的是傻乎乎的,每次做作業(yè)或上去板演,就照抄那些算式,結果到期末被老師發(fā)現(xiàn),狠狠地批評了我。最后結果還是害了自己,到升級考試時,我的算術成績是50多分。那時初小要升到高小,要求是非常嚴格的,不管國語考上90多分,算術只要考不及格,就不能升級。級任老師把我留級,再讀一年四年級。 ??? 再讀四年級的第二學期,老師早早地布置,叫四年級到六年級做好充分準備,寫好作文,今年學校“六一”兒童節(jié)要舉行演講比賽。我寫了《慶祝“六一”國際兒童節(jié)》的作文,寫的較好。國語老師很欣賞我的文章,把我選上參加“六一”節(jié)作文演講比賽。演講時我發(fā)言標準,聲音洪亮,又有表情,還有手勢比劃,文章內(nèi)容用詞確切,結構嚴謹,富有感染力。比賽評選結果,我榮獲一等獎,獎品是一張獎狀、一本筆記本、一支鋼筆和一支鉛筆,這是我人生首次獲得殊榮。 ??? 我還記得讀五年級時候,天逢大旱,老師帶領我們學生有的帶著臉盆,有的挑著小水桶,去缺水的禾苗抗旱。那時上同鄉(xiāng)連木質(zhì)水車都很少有,就更談不上有抽水機和水泵。大人都挑著大水桶抗旱。我們學生就到馬路邊用臉盆或小水桶把馬路坑或大水窯的水一臉盆、一水桶地舀起來倒往禾田。 ??? 五年級時候,老師曾幾次帶領我們趕到上同鄉(xiāng)公所(楊處馬路旁高大房子)那里,聆聽北方南下干部周股長講述《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文件,他那北方口音很濃重,我們小學生有許多話聽不懂。六年級時,大片禾苗的禾葉被卷葉螟蟲卷起來,老師帶領我們學生大清早,每人提個菜籃子去摘蟲包禾葉,把蟲包葉摘下來放到籃子里,裝滿一籃子,再把它倒在大馬路上燒掉。 ??????? 1956年6月末(公歷),校長帶領我們畢業(yè)班十六位同學在升學考試前一天,冒著酷暑趕到仙陽小學,晚上大家睡在仙陽小學大王公廊樓上,喂了一宿的蚊子。第二天下午考試完畢,校長領著我們頂著烈日趕回家鄉(xiāng)。過了近一個月,錄取通知書下來了,我班16位同學幾乎全被錄取到浦城第二中學(現(xiàn)在叫仙陽中學)讀書,從此就結束了我那回味無窮的母校童年生活。 ?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