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臺晚照
| 2016-12-13 08:50:44??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越臺晚照,為南浦過去的古邑八景之一,位于老家金雞嶺的仙樓山右,是仙樓春色的景中景。 ? 越王臺上,是山城人的好去處。明代胡昱撰寫浦城《八景游記》:“林之前,遙有臺以鎮之,日暮將瞑,獨受斜暉,紫綠萬狀,曰‘粵臺晚照 ’。” 每次回鄉城,我都常上山登臺,雖是烽火早熄,只見王者臺空,柘溪自流,只見夕照曛人,無限晴好,白云紅葉,讓人思緒悠悠,懷古漫漫。 ? 穿過歷史風煙,我仿佛閩越王馀善,一手杖霸業劍,一手舉桂花酒,信步云來,言他仗險拒漢兵的往事。史載閩越族首領無諸,在楚漢相爭時助漢滅楚有功,被漢高祖劉邦封為閩越王,王城東治,統領秦時閩中郡舊地。建安六年,閩越王郢兵攻南越,漢武帝派王恢、韓安國大兵從江、浙壓境,郢弟馀善,明知難抵抗,為保全實力,勸兄無效,只好殺之向漢謝罪。漢庭為控制閩越,封無諸孫繇為王。馀善不滿,自立為王,武帝為權宜之計,遂封馀善為東越王。如此,越臺晚照,照出王者霸業爭鋒也。 ? 有雄心霸業的越王馀善,得到養兵生息機會,擴大勢力。他先后在舊邑北建漢陽城,南立錦城,作為相互倚勢兵援。居中舊邑,他見城東有山環水而立,三百多米高的長山越勢如龍,山狀龍頭近溪水,而山凹起突似鳳,有龍飛鳳舞之吉祥的氣象。于是,他領軍依龍山,穿鳳嶺,臨浦筑城。山北峰頂,高處構烽火臺,既為軍情哨息,又可憑高指揮作戰。山南下建越王宮,為生活與政軍謀策府院。于是,這山后人稱越王山,烽火臺被叫越王臺。元鼎五年,南越反叛漢,東越王馀善明擁護漢,暗又與南越聯系。漢兵破滅南越后,馀善遂反,發兵拒漢道,武帝遣命其“歸諭馀善,馀善弗聽。”最終兵敗被部將所害于臨江錦城,后人于此立東越王廟祭祀。馀善事入《史記》,真是策人悵望英雄心未冷,匣中孤劍倚長天呵。 ? 如今,走在臺上,目睹越宮,千古興亡孰可哀,巡看故城,雖云封城更新鼎。晚照中,有人吟起清·徐延壽《越臺晚照》詩:“步入高臺望八荒,鷓鴣無數曉啼霜。春波碧草懷江令,古國寒煙吊越王。半山日落柘林黃。將軍坐嘯秋宵月,不異南樓夜據床。”還聽兩位老者議論,一說馀善不反復反漢,可能一世王者居之,風光閩越乎?二說成者王侯敗者寇,如越兵拒漢成功,歷史改寫也!我思之,劉邦立漢,僅是亭長出身;項羽不過烏江,也演義一回“霸王別姫”,誰不言英雄矣。馀善,小小孤王,單憑馀善臨浦筑城之功,不是英雄,亦是一代梟雄也! ? 晚照紅越臺,千秋辯功罪。清代鄉進士朱秉鑒《越王臺記》說:“臺之筑也,其當斯時歟?歷唐、宋、元、明、清,臺屢筑屢圮。余惟圣朝重熙累治,邑父老子弟不見兵革者百五十余年。”他客觀分析勝敗乃兵家常事,越山峰火臺在后代守城中還是起重要作用的。斯登臺也,東見吳山大澤漢吳氏屯兵六千戶,西看巖山五代閩王遣章仔釣宿重兵。臺上再看,清初李文素破山寇于越山下萬安,南望李葆真破王祁兵千人,這皆為越臺烽火之功能。同時,朱還坦言:“臺之筑,足以助山靈秀。環四境望之,不知臺之高,恍然以為山之踴躍奮迅而出也。故邑之科第視從前為盛,豈銅缽、石龍清淑之氣蜿蜒郁積,果藉以鬯發其偉奇歟?”鄉賢從越臺的晚照里,看到東越王功過,看到越臺峰火護百姓安生,看到越臺獨有風光,看到越山下人才輩出。 ? 高臺余墟故城,斜暉光照遠林。多少人猶記山川有舊臺,多少人登壇賦筆花如錦。是呀,日懸浮光,登臺尋覓,幾回惆悵,幾回激烈,誰不感故鄉河山經百戰,嘆臺前城郭已千年?清·陳燁,南浦書院主講,陪同剛解任的延平通守譚垣來游越山,寫了首《越王臺》詩:“霸業久銷歇,荒臺今尚存。云連閩越遠,錯繡馀川原。”明·吳懋諒詩:“荒臺人去剩幽篁,樹靄村煙雜女墻。歌舞春風成往事,江山秋色帶斜陽” ……千古興亡,陳跡隨芳草;仰目將軍,夢飛對夕陽。 ? 夕陽下,只見上越王臺者,絡繹不絕,男女老少,我扶你牽。我問一對來游的少年男女學生:“晚照越臺,美乎?”倆學生靦腆而徜徉從容答曰:“越王人文,引勝風流美,越臺夕照,教人長眼量。”嗚呼,仁者愛山,樂者愛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越王臺也。 ? 越臺晚照,照見了什么?登眺者當自得。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