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的八行擔
| 2016-08-17 11:21:43??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明清至民國時期,浦城商業繁榮。繁華的街市上不僅有許多財力特強的老字號招牌店,還有一般商人經營的綢緞布點、京果雜貨店、醬油酒店、肉鋪水產點、金銀首飾店等,貨物琳瑯滿目,應有盡有。此外,在街頭巷尾還活躍著大批流動的工匠和行商小販,他們多數為農村或外地的夫妻或兄弟數人拖兒帶女,靠自己的雙手,勤儉經營。他們挑著工具或貨擔走街串巷,下鄉入村勤買勤賣,隨時隨地都可以做生意,貨價比一般商店便宜,其優勢是價格公道和購貨便利,在當時的經濟市場上曾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他們沿途叫賣和行藝,南腔北調如喊似唱且具有獨特的風格,成為當時的一道風景線。 ?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后,隨著市場經濟結構改變,挑擔的流動小販和工匠改行他作,行商和行擔逐漸減少甚至絕跡。據筆者調查,在民國初期至上世紀五十年代,浦城較活躍的有以下八種流動行業,浦城人稱其為八大行擔—— 扁食擔??? 扁食擔又稱餛飩擔,是浦城獨特的風味小吃擔。一頭置火爐、湯鍋、調料,另一頭用板柜分為幾個抽屜,置放由面粉搟薄為皮,精肉、蔥頭切碎為餡的扁肉原料,下層還放置切面,水粉等,小販除賣扁食還兼營湯丸、水粉。經營人早上備料,下午出攤,沿街叫賣,他們用湯匙輕敲瓷碗,落擔后吆喝:“新鮮扁食水粉面,要蔥放蔥,要蒜有蒜,不吃蔥蒜有五香,還有花椒胡椒面?!北馐超F包現賣,熱氣騰騰,一勺打出,香飄滿街巷。
叮鐺擔??? ? 叮鐺擔為貨郎擔又稱賣花擔,為人們熟知的小百貨行業,買貨郎肩擔一頭多層的屜籮,屜子里放置針頭線腦、胭脂香粉、花露水、雪花膏、頭梳篦子和鏡子,另一頭是連蓋的籮簍,里面放置襪子、毛巾、線帽、童鞋、手絹和小玩具等日用品,擔子不重,花樣不少,都是民間平時不可缺少且便宜實用的物品。 ? 貨郎們挑著擔子走街串巷,趕集下鄉,他們手搖撥浪鼓招搖過市招攬顧客,人熟路也熟,有時連門禁森嚴的大家富人的宅院也進的去。 ? 大凡是賣貨郎都生的聰明伶俐能說會道,雖是小本生意但做的有聲有色,他們看人說話,遇見老太太說:“老夫人福氣好,買頂珍珠頭額帽,送您一副網絡套,光光鮮鮮好出門,健健朗朗受人敬?!迸錾现心陭D女會說:“小嬸子家境好,買點針線和鋼鉆,縫衣納鞋用的著,夫賢子孝媳婦乖,日子年年過得好。”遇上大姑娘小媳婦便會說:“大姐品貌長得好,買點胭脂水粉雪花膏,送你繡針和彩線,梳妝打扮更生好(美麗),心靈手巧長輩看得好?!痹溨C的話語,風趣的討好,加上公平的交易深得主顧的歡喜,小本生意雖本小利薄,但賺小積多養家糊口并不是難事,有的大商店老板曾經也是靠叮鐺擔發家開店的。
肉粽擔????? 粽子在浦城原本是一種很普通的吃食,它用糯米、豆沙或咸肉,箬葉包裹而成,餡料有咸有甜,按照個人的口味安排佐料,平常只在每年端午節時食用。但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前后,市面上有專門賣粽子的粽擔,篤篤的竹梆聲,夾帶著濃厚江浙口音的粽歌聲,每夜如時在夜空中飄蕩,傳入七弄八巷傳進人們的被窩里,勾起人們的饞蟲,這種粽味就和平時吃的粽子味道完全不一樣了。 ? “肉粽子呦,沙豆子粽,葷油滴滴的白糖子粽,鮮又鮮來味有味,要買的客人快來買,一個粽子一角錢來!”一副竹梆子,一盞八角燈,一副剃頭挑子般的爐擔,便是賣粽子老人周邦庭的衣食飯碗。周邦庭是浙江江山人,日本鬼子進犯浙贛時他避難到浦城,以賣粽子養家糊口。老人賣粽的線路極有規律,先走衙前添燈下,沿前街漂白弄到大西門,順碼頭街八角亭,走上嵐下嵐順德星門轉后街到黃角弄頭,回家已是半夜。日復一日,寒風雨雪天天如此,粽擔雖小,也使周邦庭一家大小衣食無憂。
豆腐子擔??? 豆腐子俗稱豆腐腦,也叫豆腐花,是用精選的黃豆磨好,放鍋內煮滾后濾出豆渣,加石膏半凝固后裝入木桶挑上街后即可售賣。豆腐子擔一頭用木桶,一頭為柜式,柜內放置火爐,柜面上置鐵鍋煮老豆腐,老豆腐用兩寸長寬的四方豆腐塊切成三角形,用花椒、胡椒、砂仁、豆蔻和桂皮、紅椒干為湯料,把豆腐放入鍋,煮成蜂窩狀,時間越長味越好。賣豆腐子的出攤吆喝較簡單:“豆腐子喲老豆腐”,擔子一放用湯匙敲木勺:“湯湯、篤篤”,聲音非常好聽,尤其招生意的是老豆腐鍋的香味,引的沒牙少齒的老年顧客頻頻光顧。
打銅修鎖擔?? 打銅修鎖的匠人稱錫匠或補鍋匠,他們不僅會制作錫酒壺、錫盤、錫罐、銅燈盞、銅手爐、銅燭臺、護心鏡、長命鎖等,還兼修鎖、鋦碗、補缸。工匠一般是浙江永康人或江山人,他們的行擔是一頭鐵爐風箱,一頭柜子放工具,柜子里放滿了黃銅、焊錫、鋦釘、剪刀、銼刀等,每到一個鄉村停下擔子后便叫徒弟手敲鐵串板,挨家挨戶招攬生意,徒弟邊走邊吆喝:“打銅修鎖,補鍋補臉盆,鋦碗補缸呦!”于是人們將需要修補的器皿一件件拿出來,講好價錢后,徒弟將需要修理的做好記號帶回修理匠的鐵爐旁,師傅點火打風箱將黃銅化為銅水或焊錫點上鏹水將器物一一焊好,后由徒弟挨家挨戶送回。 ? 打銅修鎖匠流動性大,生活相當艱苦,住廟堂、祠堂和村頭涼亭是經常的事,工匠師徒三餐用紅銅小鍋放爐子里燜熟后加點鹽水或黃豆將就填飽肚子,夜晚時拉點稻草鋪上被子打地鋪,偶爾遇上嫁女兒的客戶要打錫罐、茶葉罐等新娘嫁妝時,東家便把他們接到家里按件論工,生活待遇才稍微好些。
修鞋補傘擔????? 修鞋補傘擔比較簡單,一頭箱子一頭砧,箱子內放紗線、傘骨針、鞋釘、鞋掌,砧子那頭放鞋楦、桐油、生柿油和染料等。舊時人們的雨傘一般是紙傘或油布傘,全由手工制作。修傘的工匠基本上都是制傘出身,對雨傘的結構了如指掌,能做也會修。一般的紙傘破個洞、斷根把傘骨,修傘匠脫下傘頭重新穿線,用竹夾把傘骨夾勻后繃上紙用柿油,把新紙刷好晾干,按傘色新舊刷上染料用桐油刷上一層,晾干后舊傘也就變成新傘。 ? 補傘匠除修傘外,還兼補鞋。民國期間,西裝革履非常時興,富家子弟、政府官員或商人紛紛從上?;蛱K杭二州定制皮鞋,一旦穿壞或鞋底磨損無法寄往外地修復,棄之可惜只得四處找人修理,于是,修鞋這個行業便應運而生。鞋匠們用幾枚鞋釘,兩塊鞋掌,繃線的釘線,脫膠的補膠,干燥的鞋面上一層油,變形的鞋子用鞋楦撐一撐,原本穿不出門的舊鞋在匠人們一番調整下完好如新。
剃頭擔??? 民國時期浦城有大小理發店四十幾家,從業人員近五十人。出名的有前街黃合盛,后街的白玫瑰,市心街的紫羅蘭等,他們各有各的招牌,“快三刀”、“慢七刀”等??斓墓喂翁晏辏蠊忸^、小平頭十分鐘搞定;慢的師傅征詢顧客意見后,剪裝、修容、相相、看看、剪剪,大約三十分鐘完成。顧客“高興來,滿意去”。舊時居民生活較貧困,人們大多數很節儉,但頭一定要剃:“過年頭”、“端午頭”、“中秋頭”成了習俗。“有錢人進店,無錢人找擔”。剃頭擔便成了人們首選的地方。 ? 城關范圍的剃頭擔,工匠大多沒有資金開店又不愿意下鄉剃包頭的中年師傅,他們有較好的手藝,人緣也不錯,因此在街頭坪、前街、后街各占一攤開張營業。剃頭擔較為沉重,擔子的一頭是供顧客坐的小柜凳,比較扎實,上面坐顧客,下面是柜屜,屜內裝剃刀、洋剪、磨刀石、剃刀布;另一頭是圓桶,放置火爐和臉盆,臉盆架上放置鏡子和毛巾。 ? 出攤時理發匠把爐子生著后,鐵壺灌上水便開始磨剃刀。按剃頭匠的說法是:“頭頂功夫家什要利。”剃刀磨利了頭頂生風刷刷刷一片冰涼,刀太鈍了帶發粘毛,費了時間不算,顧客還感到頭發根痛。顧客登椅坐定后,理發匠征詢理發裝式后,便開始洗頭剪發、修容刮胡須,最后頸上跳刀、挖耳、洗眼、輕刮眼下皮、修邊,暑天加推拿刮痧等、共十來個項目。臨走時,遞送一把熱毛巾擦臉,把顧客伺候得舒服周到。
叮叮糖擔????? 叮叮糖擔稱鵝毛擔,生意人一般以浙江金華義烏人居多。換糖人用糯米、麥芽剪成雪白的糖膏,冷卻后經多次拉扯后耐心地將糖飴一圈圈盤好,裝入鐵盤內放入圓筐,走村串巷售賣,同時售賣的還有切成菱形小粒的姜糖、薄荷糖等。 ? 敲叮叮糖的響器是小鐵錘和鐵平板,按節拍:“叮叮篤、叮叮篤、叮叮篤叮篤叮篤?!鼻脫舻囊艄澢宕鄡灻?,鄉村的兒童婦女們聽到響聲,紛紛從家里拿出雞毛、鴨毛或鵝毛與敲糖人進行交易。這個行當按浦城當地習俗稱為“雞毛換糖”。換糖人還兼收廢銅舊錫,牙膏皮(錫制)或牛骨頭、牛角。敲糖人按換糖人物資的數量敲出同等價值的麥芽糖進行交換,一般來說交易還算公平合理。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