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茶浦城
| 2016-08-10 10:53:59??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建邑近二千年的綠色腹地浦城,不僅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而且綠水清山,物華天寶出佳茗,有過高山云霧的巖茶,也有過香美若黛的綠茶。然而,如今閩北茶葉進入快速發展時代,浦城的茶葉卻又猶如半抱琵琶半遮臉羞羞答答難出來,千呼萬喚不見“茶美人”的眉目? ? 貢茶出閩之路 如果說武夷山下梅是晉商的萬里茶路源頭之村,泉州港是閩海的茶葉出口頭的始岸,那么可以說浦城的漁梁驛站是福建茶葉北上主要通道,也閩中貢茶的出關之路。就在離縣城北上20公里的漁梁嶺下,唐代設驛站,延至明清,成為一個興盛的集鎮、古邑的別稱,她就是中原入閩第一驛站漁梁驛。 ? 古為通京大道的漁梁,在隋朝即是人口聚居鄉地,據說最早是一位山東姓馬的馬販來落戶漁梁,而后有販茶、筍菇、竹木等經閩貨特產的潘姓、吳姓來此定居,傳為“馬家半條街,潘家潘一點,吳家吳一角”。查明代《閩部疏》說閩中物資進入中原。清光緒《浦城縣志》載,凡北上江浙的士宦商賈,到此都須投宿吃茶飲酒,養精蓄銳,同時準備第二天的糕點、茶水、干糧,方能上得漁梁嶺翻越仙霞六嶺五關去中原,南下的行客,經過百里奔波跋涉,下漁梁嶺也須歇腳,飽足茶飯,恢復體力后才走浦城,轉行觀前鄉水路下建州到福州。 ? 于是,邊城的驛茶之路那是福建進出口的中原第一驛,既是閩中士子求功名的出關之路,也是南北商賈的互通之隘路,還是福建茶北上之路,當年的建州北苑貢茶就是從這里出閩進京。 ? 當你來到漁梁古驛站尋古,驛亭高豎,是古人迎官送舊界境。過驛街大道,古有兩條石砌路面,一為經萬葉寺到九牧吳墩,二為經過半嶺場往九牧杉坊。歷史滄桑的古驛道,曾是車轔轔,馬蕭蕭,客棧毗鄰,滿座茶客的熱鬧繁華熙地。這條茶路上,蔡襄、陸游、辛棄疾、林則徐、朱熹、劉克莊、袁枚都到過此,飲酒品茶,作賦做詩,贊頌浦城的碧水丹山,以天寶物華明心勵志。 ? 宋代詩人陸游三過驛站他從蜀東歸來受命“提舉福建常平茶鹽公事”,赴任途中夜宿漁梁驛站,一笑難尋舊酒徒,煮茶自飲自醉。文人才子自有民生詩情舉筆,常到浦城作客,來往武夷山的清代文人袁枚過《漁梁道上》,就留下一首著名茶詩:“”遠山聳翠近山低,流水前溪接后溪。每到此間閑立久,采茶人散夕陽西。”明朝的徐霞客幾度游浮蓋山,下山都夜宿漁梁驛站,舉杯暢飲“閩驛紅”后,他翻山越嶺步輕身愉,情趣更興濃。 ? 茶人名哲之地 問茶浦城,翻閩北茶葉發展史,發現一個奇特的現象使人值得特別關注。對建州茶或武夷巖茶評論的著名人多是住在浦城的文士。如自稱中國茶癡、曾受中國茶學泰斗張天福先生鼎力推薦的林治主編《武夷茶話》、《神州問茶》等書,講到武夷山茶最早文字記載時,一開篇就以南北朝的大文豪江淹在浦城當縣令的著文為佐證:“武夷山脈所產之珍木靈芽皆淹平生所愛。”文中“珍木靈芽”即指茶葉。顯然,武夷山脈的產茶當含有關縣、州的茶,浦城與崇安交接,是武夷山脈的最北端,也包括浦城茶。無疑,閩北茶的發源地離不開浦城。 ? 說到武夷巖茶的韻色時,亦是以清代在浦城僑居,當年主南浦書院講席,后任兩江總督梁章鉅的《歸田瑣記·品茶》為共識,他最早把武夷巖茶的品質特點歸結為“香、清、甘、活”四字訣被茶商廣而推之,成為衡量所有烏龍茶品質的標準。然而,他文中還有一段載記:“浦城本與武夷接壤,即浦產茶亦未不佳”,“浦茶之佳青,往往轉運至武夷加烤,而其味較勝,其價亦頓增”。他品出武夷山脈的茶之韻色,也品出了浦城茶之佳勝。 ? 中國茶事興于唐,盛于宋明。北宋初期詩壇領袖《西昆體》的主要創始人,浦城人楊億是最早述論閩北茶與《茶經》關系。他家在仙陽鎮,為官驛貫穿的上茶之鄉。他對陸羽《茶經》未載閩茶、尤其建州茶,有獨自的茶理,有獨特的茶見。他寫了一篇許多人尚不鮮知的茶詩《北苑培》:“靈芽呈雀舌,北苑雨前春。人貢先諸夏,分甘及近臣。越甌猶借緣,蒙頂敢爭新。鴻漸茶經在,區區不遇真。”從故鄉走出的詩人,深知家鄉的丹山碧水養育的茶是上好茗。他說朝庭舉行茶宴,北苑貢茶由皇帝分賞給諸大臣同品茶甘,共賞茶樂,所以越甌人要借天子之緣,茶和蒙頂品茗爭先了。陸羽未進閩,只說過南方有佳木。因此,詩人直言呼曰:陸羽《茶經》,“不述建溪,蓋未遇真茶也。”詩人還以建茶代宣筆《別書一絕》:“青管演綸都已竭,文楸爭道恨非高。輒將北苑先春茗,聊代山中墮月毫”。建溪茶,即從浦城到延平,從崇安經建陽到建甌的茶。 ? 常到浦作客的清代大文豪袁枚,評天下名茶時說“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上,果然清芬撲鼻,舌有余甘。始覺龍井雖清而味薄矣,陽羨雖佳而韻遜矣。故武夷享天下盛名,真乃不忝。”他說武夷山指武夷山脈,其文說的茶指閩北茶。清朝時,民族英雄林則徐幾次和江蘇巡撫、兩江總督及集楹聯之大成者梁章鉅到浦城,在“十二琴臺”聚會,由著名浦城派大音樂家祝桐君在此親自操琴,品茶賦詩,共慶花節,一時文士匯涌,山城熱鬧非凡。 ? 上茶饗客之鄉 其實,浦城不僅出茶,真也出好茶。清光緒《續修浦城志》載:茶“產西巖山、昭山者最佳”,即縣城西關的蓮塘鎮到仙陽鎮一帶。據考,浦城東漢建安初年立漢興縣,為福建最早五縣之一,先前司馬遷《史記》中赫然載有漢陽城。而浦城的茶葉栽培歷史有1700多年,在三國時期就開始茗飲之事,晉尚書陸邁為吳興(浦城)縣令時,用茶饗客已蔚成民風。 ? 浦城好茶在那里?茶市上,閩北武夷山有極品的“金駿眉”,閩南鐵觀音茶中有“八駿馬”,不得叫想起浦城明清時代就盛產有著名的“三馬茶”,也叫“馬跡茶”,為高山綠茶。這茶生長的忠信的福羅山,山與閩浙交界,峰高1600多米,常年云霧繚繞,相傳為仙人洞府之地,留有洗馬潭、石馬槽、馬蹄跡,故以茶名。其茶鮮葉寬厚,形是大白茶,茶香撲鼻,入口清涼,色青味醇,沖沏三、四次仍芳香不斷,銷省外已二百多年。開國大將粟裕曾帶領紅軍挺進師依靠本地茶米在此堅持三年的閩浙邊游擊戰。又如閩茶,安溪有“鐵觀音”,武夷山有“金觀音”,就在明劉伯溫隱居浦城匡山之下的富嶺村,有個觀音尖山產的茶,還是聞名明清時的“觀音香”,當地茶農說前年有武夷山茶商來這里用茶青手工制作2公斤多的“金駿眉”,每公斤賣出1.1萬元的好價,說明其茶質之優。 ? 浦城茶香,極有靈性。盤亭鄉秀里的宋代“吳氏三賢五進士”都和浦城的茶有緣。讀《秀里吳氏宗譜》譜翼“宋史宰輔傳”載:“育,字春卿,少奇穎博學,逐患心疾,后得古方和丹砂茶餌之,大醉一夕而愈。”據說這茶就是出自本鄉本土的棠嶺。吳育將答謝住持不收的重金施給茶農種好種茶,成為一方百姓養身健心的寶茗。其弟吳充為相精心輔國,但也好茶,吳家與王安石、歐陽修都是姻親,常把鄉茶送給親家和朝中大臣品嘗,被贊為“建州奇茗”。 因此,他的茶詩“莫言老守無心汁,排比賓竂醉過春”。茶以士榮,士以茶樂,浦城茶能“醉過春”,豈不是好茗品? ? 在宋代,身居副宰相的徐榮叟告老還鄉時,他不忘家鄉名茗,題詩《茶》:“官焙春綠入貢時,擔頭獵獵小黃旗。甘香不數嘗陽羨,密侍天顏喜可知”。一天他陪侍宋理宗喝茶,說甘香上茶不一定去數陽羨,密呈鄉中茗茶品更香。于是,浦城的“觀音眉”,在民間不亞于陽羨茶與龍井茶。 ? 茶香傳承之紅 60年代初,仙陽鎮曾設有省屬處級的國營大茶場,擁茶山3493畝,但因受文革影響難以發展于1970年下放給縣管。1981年浦城茶再興,進入福建省萬擔縣行列。改革開放初期,仙陽茶場的“劍峰綠”在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上獲優質名茶獎。但90年代后期,由于企業改制,政府政策變化,缺少領軍人物帶頭而走弱。在茶農觀望時,周邊縣市卻茶業勢力高漲,甚至連獲獎商標被省外茶商搶注。尤其新世紀浦城桂花產業的興起,不少茶農變成“桂農”……浦城茶美人又“閉目睡去”。 ? 茶興,則茶文化興。浦城的茶文化底蘊也出人意料的深厚。80年代,浦城文化館收集歷史傳承的一首采茶歌:“正月采茶是新春,二月采茶瑞香開,三月采茶桃花紅,四月采茶茶葉香,五月采茶茶葉稀,六月采茶荷花紅,七月采茶景秋涼,八月采茶木樨香,九月采茶菊花黃,十月采茶小陽春,十一月采茶雪花飛,十二月采茶雪花飄……民歌為112句7字長調,可以說是閩北茶的長歌!列為浦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茶花燈舞,也是以先人種茶、采茶、制茶、飲茶創造的民間歌舞,每年從初一到元宵,人們載歌載舞舉行演出。1988年縣里還編成“茶燈謠”,從地區到省里參加文藝會演。倍受稱贊。 ? 敢問浦城茶路在何方?好茶不怕市場遠,暗香引得客商來。近幾年,閩北構建綠色生態建設,吹起發展綠色經濟的東風,浦城茶業又開始復蘇,一些六、七年代的老茶農,建起新茶企二十多家。目前擁有有6.7萬畝茶山,年生產加工茶葉5500多噸。聰明的浦城人,依靠碧水丹山的好茶質,挖掘歷史的茶文化底蘊,在過去野生優質茶的基礎上,借助桂花之鄉優勢創新了品牌,如茶中的“丹桂紅”、“桂花紅”、“桂花香” 等,借承歷史優秀文化,新創“閩驛紅”、 “楓溪紅”、“醉過春”等佳茗,走紅市場,暢銷全國。2011年開始,福幫茶廠的“閩驛紅”還連續二次獲得福建省優質茶獎,“頂紅”茶今年獲省銀質獎。 ? 茶情指路,茶香導路,在深入改革開放的今夫,茶不僅為百姓居家開門七件大事之一,文化人的七寶之一。因為有朋自遠方來,清茶一杯,茶和天下。 ??????????????? ??????????????????????????????????????????????????????????? (王德仁) ?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