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戀山勝 山以名垂
| 2016-07-18 11:29:32??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明戶部侍郎葛寅亮慕名到巖頂山隱居 蔣? 仁 ? 巖頂山在雙田村境內。雙田,原名桑園,因地含沙質土,適宜種桑養蠶而得名。桑園因方言諧音稱雙園,后更名雙田。位于縣境東部。全村轄地19.64平方公里,20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地雙田村,駐地海拔260米。從龍泉寶溪水流入境內,匯聚匡山之水稱東溪,流入閩江,是浦城三大主干河流之一,從東到西從村中穿過,民居沿溪兩岸分布。溪面100多米寬,建一橋溝通兩岸便于村民交通。原為木架橋每年漲洪水,幾毀幾修,現改為石拱橋。村北有座高山稱巖頂山,海拔868米,山巔有塊盆地,宋建有寨,稱巖頂寨,旁有寺稱白馬寺。巖頂山是匡山山脈的分支,似一條巨龍昻首雄踞,地勢險要,叢林密布,喬木參天,空氣清新。雙田風光有清溪一曲,南峰拱秀,虹臥綠波,七星填河,三獅望月,巖關峻極,石槽云影,神馬蹄蹤八景之稱。 ? 葛寅亮是明朝廷高官,為什么會到此隱居?據史料記載,葛寅亮,字冰鑒,號屺瞻,浙江錢塘(杭州)人。明隆慶七年(1570年)出生,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鄉試解元,次年進士及第。明天啟(1621—1627年)間,福建按察簽事,后升福建提督學政,署布政司事。累官至戶部侍郎,他為官各地兩袖清風,為人正直,對貪官污吏決不姑息。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清軍攻進北京,明朝滅亡,他絕不降清,以保民族名氣節。他為何選擇浦城巖頂山隱居?原因有三,一是浦城地處仙霞關外,浦城是福建北大門,閩北重鎮,仙霞關有明將鄭成功率重兵把守,素稱仙霞嶺為東南鎖鑰,八閩咽喉,浦城暫時比較安全;二是他在福建為官期間幾度到浦城視察,對浦城的地理、歷史、物產、民情有較多的了解,曾為浦城建立小關隘和驛站(地點今廟灣村),使浦城獲得拓展交通和增進物產交流。三是慕名巖頂山風光,又地處閩浙交界,距龍泉縣境僅10多公里,到此隱居,比較安靜。他在此隱居期間,常與浦城文人學者講濂洛之學,著有《柘浦講語》傳世。清順治二年(1645年)明唐王朱聿鍵到福州稱帝,國號隆武,史稱南明政權。葛寅亮便投入南明政權,繼續堅持抗清斗爭。次年,鄭芝龍降清,致使浙江江山至浦城200里間無一卒守險。清軍長驅直下福州,南明政權滅亡。葛寅亮決不降清,絕食殉國。 ? 故巖頂山又稱葛屺山,為紀念葛寅亮而得名。在此山脈最北與浙江龍泉寶溪鄉交界處建隘門,此地稱葛山,其隘稱葛山隘,隘門圓型,稱葛屺洞,其址至今尚存。 ? 20世紀80年代中期,縣地方志編委會、縣檔案局、富嶺鎮黨委的負責人等,組成葛寅亮足跡及雙田風光考察組,于1985年10月26日沿葛寅亮當年所走的路線進行考察。從雙田村背后古道,彎彎曲曲,扶杖攀援,登上相對620米高度的石級臺階,宛若天梯。至半巖村稍休息。這個村約有五六戶人家,這時已是10時正,還有云霧籠罩,云在腳下,人在天上。便循村后石級,再走10多曲,至第一道寨門時,寒煙大多散去。面前的寨門有兩塊巨石聳峙,只能循石級中間通過,地形險要,故稱“巖關峻極”。回望山麓的雙田村,像一顆明珠嵌于河畔;村南山峰聳翠,古木參天,稱“南峰拱秀”;村西有3座并列小山,覆蓋著郁郁蔥蔥的古松,稱“三獅望月”;村前潺潺流水,碧波蕩漾,稱“清溪一曲”;一座石孔橋虹跨兩岸,稱“虹臥綠波”;橋下百余米處河中間幾顆大石,中流砥柱,稱“七星填河”。因巖頂山古寺已毀無香客行走,石級雖很完整,但道路兩側雜草叢生,還得用竹竿探路前進。到達二寨門,昔日石門尚存,兩側峭壁,右側壁頂是香壇,左側頂灌木叢生,前進幾十米即古寨舊址,上下兩個坪。此寨建于宋代,稱西山寨與東山寨成為犄角之勢,毀于何時?均無查考。民間傳說種種,有說是強人占山立寨,有說避難的人所建,還有傳說是楊文廣屯兵處。這些說法皆無根據。離寨北幾百米處,有塊寬闊盆地,即圓通寺舊址(原名白馬寺,后稱巖頂凈室),已無片瓦,全是雜草叢生,蘆葦高于人首,斷垣殘壁尚存。有一口古井,甘冽清澈;近處有石臼一處,巖石鑿成,用于人工踏米使用,臼壁圓滑。圓通寺肇建何年無考。相傳葛寅亮隱居年代,香客及來往賓客絡繹不絕,雙田村也因此遠近聞名。沿寺址東行幾十米有一石槽,長方形,長一米余,水深五六十公分,清澈見底,四季不涸不溢,稱“石槽云影”。傳說是仙人騎馬至此,留下的喂馬槽,也有人說是楊文廣的養馬槽,舊社會科學知識貧乏,遇旱災年,有人到此求雨,從槽水中觀測云影,哪方無云哪方旱,用槽水向那方潑去,水潑干為止,也有湊巧的年份,巧遇天氣變化,暴雨來臨,即以“求雨真靈”而訛傳。再往東,大石塊地面上有馬蹄跡,似有數十只駿馬奔騰的腳印,形態逼真,可稱一絕,稱“神馬蹄蹤”。離此不遠處的懸崖峭壁有一個巖穴平臺,可臥一人,稱“仙人床”。再東行幾十米有一處全是白土,食之味微酸,稱“神仙米”(又稱“神仙土、觀音土”),舊社會荒年無奈,有人用此土充饑,食后不能消化,聽者感動得流下眼淚。太陽西照,金光穿透叢林,別是一番景色。雖游興未已。因時間關系,考察組只好即下山返回。 ? 葛寅亮別離雙田已370多年,其名尚在,其風尚存。主要體現三個方面: ? 一是重視教育,辦學育人。年復一年培養一大批青少年上高中,讀大學。2014年統計全村有高中畢業163人,中專48人,大專53人,本科64人,研究生4人,博士3人。已獲得副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中學高級教師等高級職稱21人,行政領導干部有:副處級以上7人,科局級31人。 ? 二是愛國愛家鄉,雄心創業,科學興邦。在本地勤勞耕作,利用本土資原進行科技改良,不斷得到創新改變原有條件。據2010年人口普查,全村725戶,2618人,83個姓氏,陳吳兩姓居多。全村總面積25983畝,其中耕地3261畝,林地22722畝。年糧食產量2000余噸。經濟作物盛產香菇、木耳,,大豆,土籽花生,山茶油,油菜,甘蔗等。林種有闊葉林,針葉林,大竹和花櫚、黃檀等等。 ? 在20世紀80年代初,迎來改革開放大好時機,雙田村是浦城最先闖入上海灘淘金的村民,在蘇滬一帶經商辦企業,所獲得的資金,回村建成4000多平方米廠房的“雙龍陶瓷有限公司”,生產紅色“琉璃瓦”,產品暢銷縣內外。 ? 農業結構調整后,富余的勞動力出門經商,天涯海角博風云。不僅闖上海,還有部分跑南闖北,赴深圳、廈門、福州,走溫州、紹興、杭州、北京等地涉及多項目多種類創辦企業。全村外出淘1金200余戶,800多人,占總人口35%左右。首闖上海灘經營家具的陳昌其,先后帶領鄉親到上海辦企業的就有500余人。為解決上海務工者子女就讀困難,他捐資辦起了“福育小學”,讓孩子們接受9年義務教育 ? 三是繼承傳統的純樸民風,和氣和諧。在推進美麗鄉村建設中同心協力,已在白云堂和方廣寺前建成不同層次的108幢樓房15000多平方米的新村;拆舊建新和改建了三思陽等4個新村。轄區建成不同形式的鋼筋混凝土樓房300余幢。各村大弄小巷和村間道路全部硬化,總長6100余米,總造價240多萬元。新建雙田村120余米長的石拱大橋,改建5個自然村的5座木橋改為石拱橋。在雙田村新建1300多米的東溪防洪大堤。投資400多萬元改善各村清潔用水等各種基礎設施。投資206萬元改善村環境。投入106萬元建成老年活動中心和農民俱樂部及村圖書室和村文化公園。村民戶戶有存款,家家過上了小康生活。一個優美、文明、和諧、富裕的新農村已在雙田呈現,獲得縣以上級多個單位授予“明星村支部”、“新農村建設十佳村”、“南平市民主法治村”等20多個榮譽稱號。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