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惇其人
| 2016-06-03 09:42:29??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北宋政治改革的悲劇性人物 趙洪章 一 章惇(1035——1105)字子厚,浦城八相中兩位正宰相之一。二十四歲中進士,歷任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徽宗五朝,在北宋中后期的仕途中,起起伏伏近五十年。由于協(xié)助和推行王安石的變法,遭到保守勢力的攻擊和貶黜,并列入奸臣榜,成為歷史上的一位悲劇性人物。 ? 在中國歷史上,主張和實行變法(改革)的人物屢見不鮮。遠的如“商鞅變法”,近的如康有為的“公車上書”,都遭到保守勢力的扼殺,而商鞅更是受到“車裂”(五馬分尸)的酷刑。對章惇的功過是非,應(yīng)當放在當時社會現(xiàn)實的歷史大背景下來認識。 ? 二 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一詞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除了成吉思汗是少數(shù)民族領(lǐng)袖外,上述四位漢族皇帝,前三位是叱咤風云人物,而宋太祖趙匡胤卻是“武功”最差勁的一個。他是通過“陳橋兵變”奪取后周皇位的,所創(chuàng)立的宋朝長期受到北方契丹族的威脅。到宋真宗時,北宋還和契丹在澶州(今河南濮陽南)訂立“澶淵之盟”,每年向契丹進貢白銀10萬兩(后增至20萬兩、絹20萬匹)。但是,朝廷中的“主和派”卻認為很合算,比自己養(yǎng)兵省錢。 ? 契丹游牧民族,經(jīng)濟落后,沒有自己的貨幣,納貢的10萬白銀,又通過邊界貿(mào)易,回流到中原大商人手中,也促進了商業(yè)市坊的繁榮。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就寫實地反映了當時汴京(今開封)的繁華盛況。然而在歌舞升平、一片繁華的背后,也潛伏著危機。 ? 危機之一,土地兼并。北宋中期,占全國人口不到20%的上戶(地主)卻占有80%以上的耕地,地主們大量隱瞞田戶,轉(zhuǎn)嫁賦稅,朝廷稅收日見困乏。宗仁皇祐元年(1049)稅收比以前減少60%。 ? 危機之二,商業(yè)壟斷。大商人壟斷了市場,沖擊政府鹽茶專賣,同官僚勾結(jié),哄抬物價牟取暴利。以茶葉專賣為例,到英宗時,茶葉利潤不足太宗時的20%。 ? 危機之三,機構(gòu)冗腫,開支猛增。英宗時,國家稅收入不敷出,財政瀕于破產(chǎn)。 ? 宋神宗繼位后,年輕的皇帝見財力日困、國勢日衰,很想振作一番,遂不顧重臣反對,破挌提拔王安石實行變法。 ? 王安石變法的總原則是:在不增加人民負擔、不加重社會危機的前提下,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一些利益,使他們分擔一部分賦稅、增加朝廷收入、加強國防力量。主要措施有:(一)農(nóng)田水利法:興修水利,增加灌溉面積,多收益多負擔水利費用;(二)青苗法:在青黃不接(春荒)時,限制地主、高利貸者的盤剝;(三)免役法:出錢不出役,政府用免役錢和助役錢,雇用貧苦農(nóng)民充役;(四)方田均稅法:重新丈量土地,按丈量后的土地收稅;(五)市易法:朝廷設(shè)“常平市司”經(jīng)營商業(yè),防止大商人壟斷市場。同時,編修三司條例,任章惇為三司條例管,主要從事國家財政的管理。 ? 三 綜觀章惇一生,在協(xié)助王安石變法和由他執(zhí)行新法過程中,得罪了三位不宜得罪的重量級人物,為他的仕途人生留下了敗筆。 ? (一)蘇軾,宋代文學家、書法家。章惇和蘇軾年輕時,同在朝廷任職,算是知已。有一次,蘇軾作烏臺詩,反對蘇軾的人借題發(fā)揮,蘇軾被捕入獄。宰相王珪在神宗面前說:“軾作《檜》詩,有‘根至九泉無曲處,歲寒唯有蟄龍知’一句。陛下,龍本在天上飛,但蘇軾卻非要在地下求什么蟄龍,這不蓄意謀反嗎!”如果神宗聽了王珪的話,蘇軾就要遭“滅九族”之禍。章惇當機立斷反駁說:“龍并非專指皇帝,諸葛孔明號稱臥龍,難道他也想當皇帝。”說得王珪啞口無言。章惇救了蘇軾一命,蘇軾因此被貶到黃州待命。 ? 哲宗元祐元年,新皇帝九歲繼位,皇太后臨朝重用蘇軾,而蘇軾的弟弟蘇轍當時在京任右司諫,蘇轍把擁護王安石變法的官員全部降職,章惇也在其中。章惇認為蘇軾在其中起了作用,從此,章惇和蘇軾從知已變?yōu)槌鸺摇?/span> ? 哲宗親政后,恢復(fù)新法,重用章惇,蘇軾被貶到廣東惠州。蘇的人緣很好,結(jié)交當?shù)匚挠押苁茏鹬亍U聬弥螅械剿珡垞P,二次加碼,貶蘇到海南崖州。怨怨相報,引起當?shù)孛癖妼φ聬牟粷M。南宋末年,文天祥撰寫的《雷州十賢堂記》,點名指責章惇對付保守派的手段偏激,變法激進,對政敵不該加以誹謗。 ? (二)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反對王安石變法。章惇東山再起后,為推行新政,掃除一切保守勢力,首先從司馬光下手。此時,司馬光已死,章惇以哲宗名義,取消其爵位與封號,拆除司馬光牌坊,皇太后賜的碑文被磨平,并以“詆毀先帝、變易法度”的罪名,將保守派大臣以“朋黨”罪名進行打擊清洗。 ? 司馬光在位時,編著《資治通鑒》一書,為編年體通史,敘述從戰(zhàn)國到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三年的歷史。內(nèi)容偏重政治、軍事,目的是供封建統(tǒng)治陛級從歷代“治亂興亡”中取得鑒戒,為歷史研究提供了較系統(tǒng)的資料。此外,司馬光還有著作《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古錄》等。 ? 蘇軾和司馬光,是當時非常有名氣的人物,朝野各界都崇拜二人。章惇出于政治,貶低二人,當然引起社會上對章惇的不滿。 ? (三)宋徽宗。哲宗病逝,誰來繼位,選來選去,落在端王宋徽宗頭上。作為宰相,章惇馬上反對,“端王輕佻,不可以君天下。”這話徹底得罪了宋徽宗。因章惇是元老級宰相,徽宗先封他為申國公,明升暗降,不久被貶為越州知州,又貶為武昌軍節(jié)度副使,再貶為雷州司戶參軍。公元1105年,遷徒睦州(今浙江建德)時,章惇在病困中死去。 ? 徽宗當朝,重用蔡京、童貫等一批奸賊,不顧國家安危,大廈將傾,群魔亂舞。北宋江山,就葬送在昏君和奸賊手里,這時,有人想起了章惇,章惇講的沒錯,端王干什么都是一把好手,就是不能當皇帝,這或許就是天意。 ? 章惇從小受浦城青山綠水,鐘靈毓秀的影響,博學多才、文采飛揚,書法尤為精妙。宋黃伯思在《東觀余論》中對章惇的書法風格評價道:“近百年來,書法家中惟有章惇能表達筆意,雖然精巧不如唐人,但筆勢超過唐人,意境在初唐四大家中的禇逐良、薛稷之上,暮年愈妙,神采似王羲之。”明趙崡在《石墨鐫華》中也說:“章惇用臥筆,間作渴筆,游絲法跡既蒼勁有力又飄逸瀟灑。” ? 中國書法,受傳統(tǒng)影響,講究“書如其人”、“人品第一、書品第二”。北宋時,書法界有四大家,即蘇(軾)蔡(襄)米(芾)黃(庭堅),章惇未列入書法大家,與他遭貶有很大關(guān)系,這種事例,并非個別。 ? 乾隆是一位深受漢文化影響的皇帝,他對書畫、玉石、名瓷、古玩、善本書籍均有很高的鑒賞能力。《三希堂法帖》就是乾隆皇帝收藏于養(yǎng)心殿的書法精品。所謂“三希”,即是乾隆將王羲之的《快雪時晴貼》、王珣的《伯遠貼》、王獻之的《中秋貼》,三件即興書寫的信札視為稀世珍寶,以后列入《三希堂法貼》的,宋代只有章惇的《會稽帖》。從某種意義來講,乾隆為章惇平冤昭雪,已明顯可見。 ? 幸運的是,《三希堂法貼》,現(xiàn)收藏于故宮博物館,人們可以從影印件中,目睹章惇《會稽》的書法風格。 ?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黃泉之下的章惇,他的靈魂應(yīng)該是欣慰的。 |
相關(guān)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