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年花
| 2016-02-29 11:11:00??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wǎng)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 散文 ) 王德仁 ? 除夕開始,一夜爆竹聲,滿城煙花舞。正月初一,開門迎春,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門前爆竹年花開,滿地紅艷艷,那是佳節(jié)的氣氛,新春的信息,故鄉(xiāng)的年味。 ? 放花炮,迎新辭舊,華夏民族的傳統(tǒng),國人的風俗。宋代宰相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如今春節(jié),越來越紅火,越來越熱鬧,爆竹花紅,彌漫著新景象,滋養(yǎng)著一種年文化,讓人感到萬物競發(fā)的自然韻律。 ? 噼里啪啦的爆竹聲,把我?guī)Щ匦r的鬧新年。到了臘月,父親就愁眉叨念:“小孩愛過年,大人怕年關(guān)。”兒時的我,還沒有深刻體會到父母親為了全家過一個吉祥如意的春節(jié),要操勞多少的心血,只知道過年好玩有味。過了冬至日,貪玩的我就數(shù)著指頭,眼巴巴地盼著那一頓豐盛的年夜飯,等著過年的新衣裳,還有那“百響”的鞭炮。記得每年春節(jié)前,父親哄我去理發(fā):“孩子,有錢沒錢,剃頭過年。”這時的我卻撒嬌:“爸爸,給我買串鞭炮玩!”每次理完發(fā),我把一串鞭炮要到手,回家一粒一粒拆下來,舍不得整串放,一個個地單放,比一下子放完好玩多了。 ? 初一的清晨,我吃了兩塊年糕,邀了鄰居的小友們上街游春。新穿的中山裝衣袋里,一邊是花生、瓜子,一邊全是爆竹。走出家門,手里拿著一板點燃的香火,一撥人嘻嘻哈哈地一路吃著,放著小炮竹,從城東的橫街,走到后街,轉(zhuǎn)到前街,回家已是晌午。沒長大的我們,一身孩子氣,玩炮竹時,有時也鬧過了頭,有的把小炮竹,點著往女孩面前一扔,她們被嚇哭了,我們卻得意地笑了。為了試放爆竹“大地雷”的威力,我們把它插在鄉(xiāng)間路上的干牛糞上,頑皮時還插在三叔園地的大包菜中,一點燃,爆竹開花,那牛糞、包菜也都紛紛揚揚地開了花……“這幾個猴仔,干嘛不插在自己小屁股上放。”聽到大人們的笑罵聲,我們像兔子般地溜了。有一次玩“天女散花”,我把身上的新衣服,燒了一個大洞…… ? 爆竹聲聲響,禮花朵朵開,給人看到年俗的喜慶,熱烈的心境。現(xiàn)在制造的煙花爆竹,比過去響得多了,已從以前的“百響”,做成“千響”一長掛,“萬響”一大圈。每年中央電視臺的春晚,子夜迎春的鐘聲敲響時,各家爆竹齊鳴,震耳欲聾,夾著歡聲笑語,迎來新的一年。此時,大江南北,五湖四海,農(nóng)村一片紅火,城市沸騰起來。 ? 我站在陽臺望山城,禮炮隆隆,城中的夜空被焰火照亮,宛如“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那一朵又一朵的璀燦禮花,散落開來,組成各種花型,大紅的是梅花,金黃的是菊花,紫色的是牡丹,粉紅是荷花……四季的名花,仿佛約好在今夜盛開,爭艷顯姿。美麗的除夕夜,天地一片成了花的海洋,那是合家歡聚,萬家團圓的年花!那是偉大祖國的盛世之花,中華民族的圖騰之花! ? 煙花,被人稱為“歲花”,是先人起源于對火的崇拜,為生活紅火的象征。在故鄉(xiāng)老家上學時,家里在春節(jié)間要放的鞭炮,全被我搶去點燃。農(nóng)歷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述職,二十九的祭祖,都要放爆竹。除夕放得更多,爆竹碎屑須留三天,不能馬上掃掉,說是“聚財”在家。當時沒有“春晚”節(jié)目看,全家圍著火盆守歲,等吉時放炮“封門”,寓珍惜光明之意,擇良時“開門”放炮,以迎新納福……那爆竹聲聲,一直響到正月十五的元宵節(jié)。 ? 又是上元節(jié),我回鄉(xiāng)過年。故鄉(xiāng)過大年,除夕是年的頭,元宵是年的尾。這夜,星移萬點,月明千街,華燈初上,爆竹聲起,只見大街小巷,畫橋燈市,千門簫鼓聲,萬戶弦管樂,處處流蘇帳暖,輕羅漫舞。鬧元宵的人們,舞龍燈的,滾獅子球的……奔放中有婉約,熱烈中有含蓄,曼妙中有韻味,好像要把一年的辛勞全釋放掉,鬧出個新年好兆頭。鬧到圓月照空,只見山城夜天飛騰起千萬朵禮花,仿佛嫦娥在提著花籃,漫天撒花。 ? 爆竹年花開,歲歲是新年。 |
相關(guān)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fā)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