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煙罩霞吳郡墓
| 2016-01-11 14:17:43??來源: 責任編輯:浦城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浦城縣博物館? 趙真友 夕陽和煙霞籠罩在蒼翠的竹林中,曠闊的田疇中一座荒丘格外引人注目,三百余年的風雨蕩平了墳頭一抔抔黃土,原本高大壯觀的墳廓長滿了荒草,守墓人的墳庵已蕩然無存,殘磚碎瓦遍地,墳山頂上一株歷經磨難而斑跡重重的古樹,孤零零地守護著墳丘,一陣凄涼的秋風吹落了古樹的最后一片繁華,鐵桿銅枝的樹身微微顫抖,如塤如蕭的晚風纏繞墓坪,墓坪籠罩在一片荒涼破敗中。 ? 誰想到這竟是一座清早期的將軍墓,墓主人是清康熙年間追隨靖海將軍施瑯平南征臺灣的浙江水師提督吳郡,當地百姓稱其為吳道公。墓雖荒涼,但是不時總有人前來朝拜,遠在廣東、閩南或臺灣的吳氏后裔,懷著追宗覓祖虔誠之心,千里迢迢來到這里,敬上一炷香,取走一包土,借以對吳氏先祖精忠報國之功績的仰慕和懷念。 ? 吳郡墓位于浦城縣永興鎮前墩村,坐東朝西,占地面積1365平方米,平面呈風字形,由甬道、墓坪、拜坪、祭坪和墓穴組成。據當地老者回憶:吳道公墓甬道兩側原有石馬、石羊、石牛等十二生肖石像生,以及青石武士傭、石望柱等;祭坪中間置供桌和香爐;羅圈墻左側空坪原有墳屋,數百年來有人看守。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破四舊”運動中,吳郡墓被當地百姓挖掘開,墓磚全部被拆用于生產隊倉庫建設,棺木和棺槨被劈開作干柴燃燒,陪葬的器物均被砸碎,墓碑和眾石像生早已不知去處,只留下部分殘段的石望柱,連墓坪和祭坪等空地也被開墾為菜地和農田,曾經雄偉肅穆的吳道公墓已面目全非。 ? 2008年,隨著浦城縣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開始,縣文物部門查閱相關史實資料后發現,《浦城縣志》對吳郡有較詳實的記載:“吳郡,字云士(1636~1715),祖籍安徽鳳陽,祖父吳高,明末任京衛指揮使。崇禎十七年(1644)李自成義軍攻占北京,其父吳貴及家屬7人被殺,年僅8歲的吳郡,由老仆攜帶逃往福建,幾經輾轉,定居浦城縣永興鎮黃溪洲。” ? 吳郡為明官后裔,老家仆視為己出,極力撫養,習文練武,康熙二十三年(1683)39歲時,時逢海疆未寧,吳郡感念康熙帝治國有方而仗劍從軍,隨施瑯進攻澎湖列島。其時,臺灣鄭氏政權武平侯劉國軒集中兵力二萬余人,船200艘死守澎湖,沿岸凡可登陸之處皆筑炮臺,置腰銃,環建堡壘20余處。清軍對澎湖發起進攻,吳郡隨游擊藍理等“率先沖鋒破敵直入賊船”,官兵奮勇而進,焚敵船百余只,斃敵萬余人。當時的《盛朝詩選》詩人陳子威曾賦詩《喜吳云士隨施瑯將軍澎湖報捷》:龍旌飛擁海中天,鼙鼓聲聲起炮煙。百戰水軍收絕嶠,一封露布出戈船。鮫人崩角青溟外,蜃市銷形白浪前。報道我軍爭破敵,征袍盡染血痕鮮。吳郡隨施瑯率軍進攻鹿耳門,直逼臺灣,七日后鄭軍歸降,從此臺灣納入大清版圖。 ? 吳郡因收復臺灣建大功,加封左都督銜,補授山西大同鎮標游擊,隨鎮將俞某出獵,槍斃一虎后又隨俞提督赴湖廣,不久補為天柱營參將。 ? 大將軍席某督兵征苗蠻,吳郡為前驅先鋒,領兵破天星、懸落、愁嘆幾個城寨,在彝民區殺牛飲宴士兵,耀兵威以攝苗民,使之臣服,又會同有司禁令改革苗族土司雜派夫役,苗人悅服。經鎮將保薦,升黃州協副將,調廣東香山,因收伏海盜有功,升浙江鎮海總兵,駐軍舟山。 ? 康熙四十九年(1710),福建鬧饑荒,朝廷命吳郡江浙漕糧賑濟,吳郡祖商船與子興業分途運送,不到半年五萬石米齊集漳、泉,民喜若更生。隨后吳郡署理松江提督。康熙五十一年(1712)吳郡升任浙江水師提督,練水兵,修炮臺,緝海盜,為國為民,深得朝廷和百姓贊賞,清康熙詩人焦袁熹賦詩《送松江提督吳云士節浙江》贊吳郡:姓氏高標近紫霄,元戎不異霍嫖姚。營開堅壁還藏甲,王選奇才盡射雕。橫海一軍氛自靜,建牙兩浙樂偏饒。尤思吳會隆儀駐,偉績咸欽翊圣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吳郡卒于任上,由子興業扶柩還鄉,康熙帝下令予全祭葬(當時的最高葬禮),授榮祿大夫,加贈太子太保銜,謚武寧,從祀昭忠祠及本邑鄉賢祠。 ? 吳道公為祖國統一和臺灣的富強所做的歷史貢獻已被后人銘記,吳道公墓的保護得到越來越多人重視、參與,2009年經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七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同時也是我省重要的一處法緣涉臺文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