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畢村:支部引領 產業扶貧
| 2015-11-11 11:19:21??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核心提示:地處海拔600多米的高山,交通不便、基礎設施相對落后,村里干群關系欠和諧……這就是九牧鎮黃畢村原來面對的“囧途”,被列入“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現如今,黃畢村已是環境優美,生產發展,村民和諧,黃畢村是如何走出“囧途”,走上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的“康莊大道”——
黃畢村:支部引領 產業扶貧 九牧鎮黃畢村,位于海拔600多米的高山區內,香脆可口的黃畢洋酸腌菜遠近聞名。這里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每年福建地區的第一場雪,幾乎都在這里落下。但正是由于氣候、交通等種種原因,黃畢村信息閉塞,村民觀念滯后,一味靠山吃山,除了“酸腌菜”之外幾乎沒有任何產業基礎,長久以來都處于“百姓窮、村財弱”的不利局面,一度被列為“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 10月26日,記者探訪該村時,卻發現這里一個個生態養雞場林立,閩臺合作的種植基地內高山薏米長勢良好,產業扶貧為這片曾經的“苦寒之地”帶來蓬勃發展朝氣。那么短短3年時間內,黃畢村是如何走上富民強村之路的? “把群眾的需求擺在首位”——黨支部引領觀念更新 2013年7月,黃畢村召開一年一度的黨員大會,向村民公布當年的工作計劃。“今年村里準備開工建設11個項目,總投資4406萬元。”鎮里當時的下派干部黃華話音未落,村民們的質疑聲接踵而來。“就我們這個偏遠落后的高山村,一年能干4000多萬元的項目?”老干部、老黨員褚明孫說出了許多村民的心聲。“褚老,您別急,我們按照‘六要群眾工作'逐步落實,請您帶頭監督,行不?”大會上,黃華和兩委班子當場在村民面前立下了“軍令狀”。 黃畢村曾經是遠近聞名的上訪村、貧困村,村里干群矛盾多,班子也不團結。2012年,九牧鎮抓住該村的村級組織換屆選舉之機,下派了鎮里的干部黃華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同時還引導村民把年輕、有能力的村民選入兩委班子,決心一舉改變黃畢村貧窮落后的局面。 “把群眾的需求擺在首位。”這是當時村兩委干部第一次開會時達成的共識。“我們通過走訪當地百姓,發現由于村財薄弱,經常出現‘老百姓想修路,黨支部想修公園'的不和諧情況,群眾和干部想不到一塊兒去,導致干群關系緊張。”為此,村黨支部主動轉變觀念,從“我要為群眾做”轉變為“群眾要我做”,征集群眾反映強烈的修路、建公園、完善飲水工程等問題20余項,積極對上爭取項目。同時,在村務運作過程中,嚴格按照“六要群眾工作法”要求,讓百姓參與到村兩委的決策中來,“以百姓滿意為衡量工作的唯一標準。” 2013年至今,黃畢村累計完成基礎設施建設投資近千萬元,產業項目投資4300余萬元,一舉扭轉了該村貧窮落后的局面。“這一屆班子干的事情,比我們二三十年干的都多!”看著村里日新月異的變化,老黨員褚明孫滿意地說。 “當好企業和村民的媒人”——完善制度激發發展活力 2013年,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圣農(浦城)公司看中了黃畢村地處深山、生態環境好的優勢,決定把四個種雞場建在這里,實施產業結對扶貧。這是機遇,更是挑戰:多年以來一直貧窮落后的黃畢村,能干好這4000萬元的產業扶貧項目嗎? 為確保工作實效,黨支部把修煉“內功”擺在首要位置,從13年開始陸續出臺制定了《黃畢村干部聯系走訪群眾制度》、《村務公開制度》等18項制度,從辦事程序、村務公開等各方面明確了村干部的責任和義務。具體到圣農項目建設過程中,黨支部擺正“當好企業和村民媒人”的心態,安排4名支委分別負責4個種雞場所在片區的協調工作,并定期召開由片區村民、小組長、黨員以及施工方、企業負責人共同出席的協調會,把問題擺在桌面上,公平公正公開地解決。大嶺頭種雞場片區內的村民周紅兵因需要遷走父親的墳墓不愿意配合征地工作,村干部多次上門勸說無果。村主任連忠義主動承擔說服任務,幾乎每天都要去周紅兵家拉家常,講政策,有一次甚至聊到夜里兩點多鐘。兩個月后,周紅兵被連忠義執著的精神打動,終于同意在協議書上簽字。 最終,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努力,黃畢村上方凹、竹山陰、大嶺頭、張家邊四個雞場順利建成投產。該產業扶貧項目平均每年可以為村民增收500元,為村財增收6萬元每年,解決勞動力就業120人,成為該村特色生產性項目。 “把當地特色資源做大做強”——因地制宜當好致富“領頭羊” 10月24日,黃畢村村民連庭軍正在察看豐收在望的35畝高山薏米。“今年薏米的長勢很好,預計可以收入3萬多元!”連庭軍說,就在3年前,他還靠種稻谷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緊巴巴的。自從種植高山薏米后,他的收入穩步提升,明年他還將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2014年,浦城縣廣泛推進“民企聯村”活動,對貧困村實施產業扶貧。村黨支部抓住該村被列入“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的機會,根據當地實際,提前策劃、對接項目。“黃畢村的高山薏米是當地保留下來的土種,具有出米率高,柔軟香脆的特點。經過詳細調研后,我們決心把當地這一特色資源做大做強。”2014年初,在縣領導的幫助下,村里成功對接我縣食品龍頭企業木樨園營養食品有限公司,著手建立高山生態薏米種植基地。該公司利用閩臺合作研發新型技術,依托當地特色資源,主打薏米膨化系列食品,開發“薏米、酸菜、紅豆”黃畢“三件寶”。 為當好致富“領頭羊”,村黨支部牽頭成立薏花園專業合作社,走“公司+基地+農戶”的發展路子,并積極和木樨園企業協商,由企業一次性先給足村民土地流轉費用,制定每斤4元的指導價,打消村民種植顧慮。很快,村民們就發現種植薏米不僅成本低、風險低,還有村里的扶持和幫助,種植規模開始成倍增長。目前,村里共有100多戶村民種植薏米千余畝,年產值300多萬元,人均增收1000余元。同時,合作社還牽頭種植高山特色長梗白菜220畝,生產“黃畢洋酸菜”。村黨支部和木樨園企業共同出資,新建1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實現薏米、酸菜、紅豆等特色農產品的標準化加工生產。 圣農生態雞場和高山薏米基地兩大產業扶貧項目為黃畢村注入了全新的發展活力,不僅帶動了村里的基礎設施建設,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也讓黃畢村的面貌煥然一新。今年初,在湖南經商多年沒有回家的村民連忠東回鄉過年,看到村里日新月異的變化,感慨地說:“沒想到幾年沒回來,村里變化這么大,不僅大家的錢袋子鼓了,村里也變得越來越漂亮了,我差點都認不出自己的家了!” (袁 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