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聲聲在人間
| 2015-10-14 14:45:49??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古琴聲聲在人間 □ 黃金清 南浦碼頭,三山會館,清代福州商人們所建,破敗了大半個世紀之后獲得修葺,成為浦城一處古樸的勝境。會館正廳,數十張古琴,清朝浦城人祝桐君創立的閩派古琴,從百年弦斷音絕中重發清響。 吳燕琳,閩派古琴省級傳承人,帶領她的數十名弟子常常聚于會館,撫琴彈弦,操演一番。七弦之古琴,這種中國最古老的樂器,的確大氣大雅。盡管操琴者都是新手,但撫琴彈按間,琴聲渾厚而深沉,穿墻繞柱,余音悠遠而綿長,如高山流水,似行云松濤,只聽一曲便可讓人震撼,委實不失“國樂之父”的美譽。 大雅古韻 幾成絕響 一曲《風云際會》彈完,吳燕琳舒了口長氣,與我們講述起八年前她對浦城古琴的印象:“那時,浦城沒一個人懂古琴,我也根本不懂,可以說閩派古琴弦斷音絕。” 的確如此,那時,著名古琴家李禹賢曾感嘆:“閩派古琴已成絕響!” 追溯當年,閩派古琴是何等輝煌!《浦城縣志》、《建寧府志》、《福建通志》均記載:清代,以浦城祝桐君為代表的閩派古琴為中國四大琴派之一,與浙派、蘇派、川派鼎立齊名。祝鳳喈,字桐君,生活在清嘉慶至同治年間。他為官時期以琴自隨,名躁一時。他家有園林之勝,藏古琴數十張,筑數座琴樓,擇優貯之,并接納四方云游天下琴人,培養了一大批琴手,形成體現祝桐君風格的閩派古琴藝術。他致力精研古琴30余年,深究律呂,發明音義,在識譜上創造減字譜加工尺,在指法上創指法字母加以繪圖,所創的琴譜新法和古琴理論獨樹一幟,形成頗具特色的閩派。他所著的《與古齋琴譜》,世稱“后學之津梁”。他精研創作的《風云際會》、《漁樵問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陽關三疊》、《古琴吟》等6首琴曲秘譜成為家傳,吸引學業者不遠千里而來,浦城常為中國音樂文化的“風云際會”之地,林則徐三過浦城從沒放過耳福,且與其登樓切磋琴藝,借琴抒懷,抒發報國大志。 祝桐君的得意名生張鶴,可以說是閩派古琴的第一個得道者,張鶴所著的《琴門入學》是對閩派古琴藝術的極大弘揚。到了民國初年,閩派古琴傳承人代表人物浦城人李迪瑚,深研古琴,著《酌海樓琴言》、《酌海樓琴譜》名書傳世。此后,閩派古琴銷聲匿跡。直到20世紀80年代,福建藝術學校老師李禹賢致力于研究浦城閩派古琴藝術,不僅演練琴曲,而且深入浦城實地探究考察,寫出《初考清代琴派——浦城古琴》、《祝桐君家傳秘譜——風云際會》、《閩派琴家祝桐君》等力作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引起文化屆的關注。 然而近百年來,浦城琴樓不再,凈幾無琴,琴聲不復。搶救福建的文化精粹迫在眉睫。 榕城苦學 搶救琴聲 “當時,好像搶救閩派古琴被列入浦城打造文化大縣的一件急事吧,我也是后來才知道的。”吳燕琳告訴說,2006年,閩派古琴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祝桐君所注的《與古齋》等13部45冊古琴譜得到再版和修補。3月,縣里決定派一名器樂人員到省城唯一一位古琴專家、71歲高齡的李禹賢老先生那里學習,選來選去,實在沒有合適人選,于是想到了與古琴有一丁點兒沾邊的她了。吳燕琳當時是浦城劇團的琵琶手,且年屆不惑,照她自己的話說“硬腳硬手,心神難濟”,要把斷代百年的閩派古琴從廢墟中重拾起來,將祝家琴樓七弦琴那悠悠古韻復制傳承,她的確心里沒底。忐忑,忐忑,吳玲玲來到榕城,硬著頭皮跟隨李禹賢先生學了起來。緊接著,縣里又派出喜愛器樂的青年吳文秀前去學習。力求一次性培養兩位傳承人,可見當地對古琴搶救的重視。 當時縣里的計劃是先派人學習,學成歸來馬上教帶學生,吸引浦城更多的青少年接觸古琴、學習古琴、傳承古琴。吳氏姐妹當然深知責任之重、任務之艱。 “李禹賢是個好先生!”吳燕琳回想起老師總是贊許連連。李禹賢是新中國第一位古琴專業學生,1953年和1956年分別在南京、上海學古琴,1961年在福建藝校從教。退休后,他帶了全國各地學生二三百人,他說:“成功的才那么十來個。”可見古琴之難。 難在哪?“難就難在識譜,難在彈法,難在理解!”吳燕琳非常用功地學了三個月,但還只是生硬地學會三個短曲。她坦白得很:“那只是一點感覺,根本沒有什么韻味!”說起三年學琴的苦,吳燕琳既心酸又自豪:“彈琴全部靠手指的肉墊,十個指頭全磨出血絲,老師還不許包邦迪,只能咬牙忍痛練了。” “識譜,念工尺法,再練手法,按譜而彈,練彈多次才能彈出琴曲的樣子。”從吳燕琳如今的談吐不難理解當初學習的艱辛。她說,琴曲有天然節奏,惟有心領神會,操之極熟,才能在輕重疾徐之間,與自然合拍。 吳燕琳學得刻苦,吳文秀也學得頑強,李老師教得可特別用心,畢竟她倆是閩派古琴發源地來的虔誠學子。3年過后,吳燕琳成為省級傳承人,吳文秀也是市級傳承人。 仙樓山下 古琴新生 學成歸來,會彈會演,更重要的是要會教。把閩派古琴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浦城七弦古琴重振雄風。吳燕琳覺得重任在肩。 回到浦城后,吳燕琳就買古琴,帶學員,自己也邊練邊教。開班當初,浦城的孩子不知古琴的前途如何,都不愿來學,家長也不大支持。“是宣傳的力量,是動員一個教一個、留住一個帶動一個的辦法,才辦起培訓班的。”吳燕琳只能以時間來擴展空間。吳文秀雖工作在鄉區,但也不忘古琴傳承,就近在鄉村學校辦班傳藝,孩子買不起琴,她就自己花錢送琴,以自己的熱心感動鄉村的孩子和家長們。艱辛的6年,吳氏姐妹培養學生達200人,不僅有本縣學生,還有浙江、上海、泉州等外地學生,且有不少是在讀大學生。閩派古琴開始在浦城紅火起來了。 “辦個公司,做好傳承。”在浦城縣城的仙樓山下,吳燕琳開辦了“桐君古琴有限公司”,成立閩派古琴研究會,請來制琴師,把制琴、教學、研究、傳承融為一體,橫下心再振閩派古琴雄風。 錚亮的琴面,松緊有度的琴弦,閃耀的琴征,端莊的琴案,精巧的雁足,還有熏香聞室,琴手坐彈期間,怎一個高雅了得!待到風云際會時,浦城無論是丹桂節上,還是名勝古跡旁,或是重大慶典中,何愁沒有古琴聲聲?站在公司門前,吳燕琳眼望仙樓,似乎滿懷憧憬。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