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外神兵——原是一支紅色抗日武裝
| 2015-09-25 13:47:31??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70多年來,浦城民間傳頌著一支來無影去無蹤的“天外神兵”。國民黨當局曾派一批軍隊圍剿,設崗盤問,保甲排查,皆無蹤影。這支“神兵”不是神話,也不是虛構的,而是真實的革命故事。 1941年1月,國民黨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一部分被捕的新四軍指戰員及其他進步人士,關押在江西上饒國民黨第三戰區集中營監獄。 1942年春,日軍侵入浙贛鐵路線,逼近上饒,國民黨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疾速向福建閩北轉移。集中營所關押的“政治要犯”也隨之轉移。同年6月17日,行至福建崇安赤石過渡時,“政治要犯”舉行暴動。 赤石暴動有39位新四軍指戰員幸而走出,和以前茅家嶺暴動出來的7位同志共46人,他們不畏艱險,堅持革命斗爭。在閩北老區人民的掩護下,陸續轉移到上饒禹溪外茶園香菇廠集合。 同年7月1日,中共福建省委派去陳貴芳接應他們,并商定,把他們組成一支抗日游擊隊,任命沈崇文為隊長,李鐵飛為副隊長,于一定(于詠皋)為黨代表,陳平任臨時黨支部書記,祝金祥(祝增華)負責管理部隊生活。從此,這支隊伍活躍在閩浙贛邊境山區。 正當這支抗日武裝準備積極迎擊日寇時,國民黨頑固派卻趁日軍從上饒撤退之機,調兵三路對這支抗日游擊隊進行“圍剿”。閩北黨組織當即決定這支游擊隊向浦城轉移。 為安全起見,沈崇文隊長把隊伍化裝成國民黨軍小部隊,將吳達明、葉振華兩位同志裝扮成被捕的“軍事要犯”。對外宣稱是“國民黨第三戰區特務團,派出押送‘要犯'的小分隊,因時間緊迫,故抄山道走小路”。 第一天黃昏,隊伍到達一個村子住下,并要保長派飯,保長看到是上面派來的“正規軍”,不敢怠慢,畢恭畢敬照辦。第二天早晨,隊伍離開時交給保長一張便條,叫他去“第三戰區長官部”要賬。第三天,又到一個鄉公所,照樣要鄉長派飯,吃完飯也留下一張便條,可是這鄉長很鬼,待隊伍走后就往縣里掛電話,幸而是建陽地界,浦城縣還不知道。但游擊隊不知情況變化,仍繼續向東走。天黑下來后,他們從路邊的百姓口中了解到不遠處即是浦城石陂鎮,那里駐扎有很多國民黨軍隊,并獲悉大多是東北軍。為了適應新情況,隊長臨時換為東北人趙東野,他會說一口流利的東北話。又走一段路,隊伍被一個班的國民黨軍喝令站住,進行查問,并要隊伍當晚留在石陂鎮,等次日天明查清情況后再走,游擊隊只好照辦。隨國民黨兵向石陂街道走去,路上“隊長”趙東野用東北話向敵兵 “老鄉”攀談起來,越談越親熱,得到他們信任。 到了石陂街,隊伍被安排在一家商店住宿,那些國民黨軍隊也去吃晚飯。戰士進屋后,燃起蠟燭四處查看有無后門,又詢問商店老板南浦溪哪里有渡?路由哪里走?為了麻痹老板,大家都說很辛苦,要早休息,便吹滅蠟燭,假裝入睡。天未大亮,探知國民黨軍隊都去開飯,門口沒有哨兵,沈崇文隊長當機立斷,命令戰士作好戰斗準備,上好刺刀,壓上子彈,揭開手榴彈弦蓋,用腳尖走路,悄悄通過國民黨軍駐地門口,迅速轉上公路,向南急行。當隊伍轉入山間小路,登上山頂,才聽見石陂街上響起陣陣槍聲。原來,駐石陂的國民黨軍發覺來歷不明的軍隊走后,怕不好交賬,無可奈何地亂放了一通槍。 當時,國民黨“閩浙贛三省邊區綏靖指揮部”設在浦城,以崇安、浦城、龍泉等三省邊區28個縣為清剿重點,而崇安、浦城又是重點中的重點。浦城又是指揮部駐地,圍剿特別嚴,僅石陂鎮境駐有1個營兵力。各交通要道、渡口,都嚴加封鎖。 這支暴動出來的新四軍指戰員組成的游擊隊,本想通過石陂越過南浦溪,轉到建松政陳貴芳領導的根據地活動,后因南浦溪被封鎖,過不了南浦溪,決定改路線,轉向閩浙邊境一帶活動,化整為零,巧于化裝,時而集中,時而分散,在老區群眾掩護下,分分合合,神出鬼沒反擊敵人圍剿,使敵人看不見又抓不到,又搞不清到底有多少人?是一支什么隊伍?被群眾稱為是“天外神兵”。經過一段時間活動,路程熟悉,便到與龍泉交界浦城的毛洋村會合,那里山高林密,又是粟裕將軍開辟的根據地,群眾基礎好。在浦蘇區群眾支持下,他們最終擺脫國民黨軍隊和地方反動武裝的圍剿。進入浙江,重返抗日戰線。 蔣 仁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