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之樂 閩派琴音
| 2015-08-17 15:35:14??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的長河中,浦城有兩位杰出人物的貢獻卓著,影響深遠。一位是宋代"神童才子"楊億(公元974--1020,浦城縣仙陽人),他創立了"西昆體"詩,成為宋詩的基本藝術特征,在宋代之后的詩壇上一直影響至今;另一位是清代浦城城關人祝鳳喈,他創立了閩派古琴,為中國的古琴藝術界增加了一門最具感染力的流派,極大地豐富了古琴藝術。 古琴是中國歷史上最為悠久的彈撥樂器,流傳至今已逾三千年。由于它負載文化信息最為豐富、深遠,又最富表現力,千百年來,無數樂者為此不懈努力,逐步把古琴構建成為最為博大精深的音樂文化形式,使之成為最能夠代表中國音樂文化成就和圓熟境地的樂器。 由于中國地域廣闊,各個區域之間的文化背景、音樂傳統、民間習俗等存在一定的差異,于是產生了大大小小許多風格與理念較為相近又各有變化的琴人群體,這些群體通過師承、傳播、擴展、輻射,逐步形成古琴藝術流派。各個琴派之間通過交流、互補,不斷地推動著古琴藝術的發展。宋代之后影響最大的琴派有三家:宋代的浙派、明代的虞山派和清代的廣陵派。到晚清時期,中國出現極具影響力的六大琴派:一是福建的"浦城派",俗稱閩派;二是四川的"泛川派",俗稱蜀派;三是山東的"諸城派",實為明代虞山派的傳承派;四是北京的"金陵派",實為浙派晉京獻藝后留京的傳承派;五是北京的"九嶷派",創始人楊宗稷(湖南人),號九嶷山人,取九嶷為琴派名;六是廣東的"嶺南派"。 一、閩派古琴的創立與傳承 閩派古琴的創始人祝鳳喈,字桐君,生于1800年。其父好琴,家藏古琴數十張,在浦城最熱鬧的天燈下前街頭(現已被舊城改造,約在城關大圓弧與縣廣電局之間路段)建"十二琴樓"以習琴、授琴。鳳喈十九歲開始學琴,并致力于對古琴譜的收集鑒別,潛心研習,認真探究,琴藝精湛,音如天籟,形成了獨特的演奏技法和表現風格,名噪一時,慕名學琴者眾多,有些甚至來自千里之外。清咸豐五年(1855年)三月,祝鳳喈的琴論專著《與古齋琴譜》在浦城刊印出版,全書共四卷,以獨特的見解對古琴的文化內涵、音律表現、彈奏技法、曲目理解、制琴工藝等進行了完整、深刻的闡述,形成了系統的古琴理論。《與古齋琴譜》的出版,標志著閩派古琴的確立。清同治四年(1866年),祝鳳喈的弟子張鶴(浙江瑞安人,上海玉清觀道士)在上海出版《琴學入門》,全書三卷,成為當時最流行的古琴入門教材。1902年閩派古琴另一位傳人陳世驥(江蘇吳江人)編寫出版了《琴學初津》,這兩本專著的出版,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閩派古琴的理論體系和教學體系,致使閩派古琴風靡江南,學琴者無數,影響頗廣。 閩派古琴雖然創立于浦城,但由于浦城當時的經濟、文化相對落后,加之后來連年戰亂,浦城的琴人并不多,甚至出現斷層的危機,這與閩派古琴發祥地之稱很不相稱。為弘揚這一民族音樂文化之經典,浦城縣委、縣政府進行了搶救性挖掘和發展,2007年將近乎絕版的《與古齋琴譜》與《琴學入門》重新整理翻印出版,其裝幀古樸、典雅、精致。并專門成立了閩派古琴文化發展研究會,對琴學理論、藝術價值、文化影響、彈奏技法、表現形式等進行探討。還專門派出吳燕琳、吳文秀等一批有器樂功底的文藝人才到福州拜師于閩派古琴大師李禹賢門下學琴。她們學成之后已經在浦城培養出了一大批古琴新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閩派古琴這棵百年奇葩一定會在它的故鄉枝繁葉茂,百花綻放。
二、 閩派古琴的靈魂與魅力 古琴作為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的主要門類,與圍棋、書法、繪畫并稱為"琴棋書畫",但它一直不曾是"大眾藝術",而是作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藝術形式,是文人用于表達內心深處情趣與渴望的精神載體,稱為文雅藝術。之所以古琴長期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京城、四川盆地一帶盛行,正是因為這一帶地方富庶,文化繁榮,達官貴族、文人墨客眾多。唐代薛易在《琴譜》中說到:"琴之為樂,可以觀風教、攝心魄,辨喜怒、悅情思、靜神態、壯膽勇、絕塵俗、恪鬼神,此琴之常者也。"可見古人對古琴理解之深刻,也就是說這么好的藝術,只能是善者,即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彈之,因為從琴音中可以聽出彈琴者的志向性格和道德品質,即所謂"樂由心生"。這就是古琴之靈魂所在。中國古代許多文豪如朱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不僅文采著名,且都是古琴的擅長者。諸葛亮的"空城計",靠的就是一張古琴,智退司馬懿的十萬雄兵。 閩派古琴能成為晚晴最主要琴派,魅力就在于祝鳳喈能將古琴傳統藝術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相貫通,與當時人們的音樂審美意識相銜接,以嚴謹細微的形式和深刻飽滿的內容產生的聽覺效果,把人們帶入如詩如畫的意境之中,給人們以高雅的精神滿足。 三、 閩派古琴的彈奏與技法 "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古琴彈奏要把指法靈活巧妙地運用到音樂的理解中,其技巧永無止境。古琴共有四組八度音,近100個實用泛音,147個按音,7個散音,總共250多個音位。它的有效弦長超出一般樂器,振幅寬大,加之吟、揉、綽、上、下、撞、逗所得之音,其音位豐富得連鋼琴也無法與之相媲美。 古琴彈奏基本采用右手彈弦出音,左手按弦取音。右手彈弦其手勢和力度對音域音量影響較大,大指和中指力度較強,食指和無名指較弱,指甲背彈和指面肉彈也產生不同效果。左手的不同指法和按弦部位可以造成音階、音域、音色、音調的變化,所以在手勢、力度、速度、按位、滑動上都顯得很重要。閩派古琴在彈奏方法上與其他流派基本相同,其絕妙之處在于琴聲空靈、細膩、滄潤、含蓄,音松而不散以求悠遠,音沉而不重以求淳后。以不同的彈奏方法取得三種音色效果,即散音、按音、泛音,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地、人相協調。散音沉靜渾厚,剛勁曠達,如風水之蕩漾,恢宏博大;按音堅實圓潤、腔韻婉轉,且豐富多變,特別優美動聽;泛音清脆透亮、輕盈、飄逸,如若天外之音飄渺入仙境,其境意妙不可暄。 四、閩派古琴的制作與選材 古琴的音質、音色、音量由琴身品質決定,彈奏效果差異極大,其琴身價值也存在天壤之別,古代文人多以藏琴的價值來體現身份。閩派古琴尤其重視制琴質量,祝鳳喈在《與古齋琴譜》第二卷通卷闡述古琴的選材與制作方法。 閩派古琴很講究琴身制式,極具象征意義,琴面為圓形,象征天圓;琴底為方平,象征地方;琴長為三尺六寸五分,象征一年365天;琴寬為六寸,象征六合;琴徵十三個,象征一年12個月加個閏月。 閩派古琴對制琴材料要求極高。面材講求輕、松、脆、滑,一般采用梧桐木,底材較硬些,一般采用梓木。《與古齋琴語》中注:"桐木有梧桐、白桐、青桐、泡桐、椅桐等名之分,唯梧桐理疏而堅,堅而輕,桐材經擇其結實,而紋理如絲,細密條達,而不斜曲者,此良材也。"材質太硬則無聲,太緩又聲虛。在選材方面,閩派古琴的傳承人吳燕琳在繼承中有了創新,她創辦的浦城縣桐君古琴產業傳承發展有限公司所制的古琴,更多選用百年老宅的陳杉木,由于年久,質地松透且不易變形開裂,發出的琴音沉穩、清亮、很有張力,其音質音色決不遜于優質梧桐木。 五、閩派古琴的收藏與價值 古琴從古到今都是文人墨客和收藏家追捧的熱點,但人們對古琴的收藏更多是對音樂美學和情操修養的追求,而不是僅僅為了財富增值。由于中國歷史動蕩,朝代更送,能完整保存下來的古琴很少,從發現最早的古琴到民國末期的存世古琴,全國不上2000張。目前發現最早的古琴是湖南博物館珍藏的西漢古琴"馬王堆漢墓七弦琴"和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十弦琴",因是出土之物已無法彈奏。現存可彈奏之琴,價值最高的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唐代古琴"春雷",稱天下第一琴。接下來的國家級古琴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晚唐琴"大圣遺音"和"飛泉";中國歷史博物院正常的曾在唐肅宗繼位大典上使用過的"九霄環佩";中央音樂學院珍藏的"大古遺音"等。 近幾年,隨著收藏市場大潮的洶涌,特別是北京奧運會上,一曲古琴演奏《畫卷》成為中國文化的象征后,古琴收藏更為火爆,成了藏家注目的焦點,價值迅速攀升。2003年中國嘉德春拍會上,"大圣遺音"拍價為891萬元,在2011年的嘉德春拍會上,這張琴竟以1.15億元成交;同時,一張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帝御銘的"松石間意"更以1.37億元創下天價。"九霄環佩"2003年拍價為346萬元,現也身價過億。 閩派古琴因年代不夠久遠,還沒發現極具價值的琴,祝鳳喈家藏的幾十張琴后來也無處尋覓,至今發現有銘刻"桐君"字樣的琴,僅有建甌琴人林建輝收藏一張。目前,閩派古琴傳承人吳燕琳所制的琴,因選用百年以上陳杉為面材,而鑒別古琴是否年久,一般是以琴材年代而論,所以她所制之新琴,其發音效果與價值都等同于百年老琴,且時下每張好琴的價格只在幾千至數萬元之間,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劉曹輝)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