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碑理當矗立 賢臣不該寂寞
| 2015-06-23 15:52:30??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北宋宰相吳充簡評 (黃曉平) 長期以來,有這樣一種觀點,說吳充是中立派,吳充和王安石雖然是兒女親家,但是由于政治觀點相左,兩人關系也比較冷淡.而且,由于吳充曾啟用和保護了一大批保守派人物,如司馬光,呂公著,蘇軾…..等等,因此,也有人認為吳充屬于保守派.,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原因是: 其一, 熙寧變法期間,王安石是宰相,而吳充是樞密使,王安石和吳充又是兒女親家,宋神宗這樣的人事安排,顯然是要吳充扮演保駕護航的角色。處在權力中心的吳充即使想中立也不可能,因為變法是皇帝的事業、皇帝的意志。 其二,在《王安石全集》里至少有四首王安石寫給吳充的詩是浦城吳氏家譜里沒有收錄的,這些詩歌的內容充分表明他與吳充非比尋常的關系。 其中一首詩題目為:"八月十九日試院夢沖卿",是王安石唯一的一首記夢詩,可見他與吳充的感情非同一般。 在"寄吳沖卿二首"中王安石這樣吟道:'不愿與君為遠別,沙臺吹帽約秋山。''悠遠山川嗟我老,急難兄弟想君愁。' 有一首詩叫"酬沖卿見別",最能體現他們之間的關系和情誼。我把它抄錄如下: 同官同齒復同科,朋友婚姻分別多。 兩地沙塵今齟齬,二年風月共婆娑。 朝倫孰與君才似,使指將如我病何? 升黜會應從此異,愿偷閑暇數經過。 王安石在詩中反復詠唱不愿與吳充分離,實際上反映出作者對吳充的一種依戀之情,這種情感源于他們高度一致的政治理念和價值觀,是因為吳充是他的"急難兄弟",心靈高度契合的朋友,政治舞臺的堅強后盾。 其三,古話說,做事得先做人,在封建制度里,沒有人脈就一事無成。王安石出身在小官僚家庭,長期在基層當官,在高層沒有什么特別關系。而吳充就不一樣,出身于大官僚家庭,長期在核心層做官,為人謙和,真誠,具有廣泛的人際關系。 吳充的主要社會關系: 文彥博(1006----1097),北宋著名政治家,歷仕四朝,出將入相50年,其子文及甫是吳充的女婿。文彥博與吳充的三個哥哥吳育、吳京、吳方以及包拯是同科進士,文彥博與包拯是兒女親家。 呂公著(1018----1089),北宋政治家,宰相,其子是吳充的女婿。其父呂夷簡是宋仁宗時代的宰相。 王安石(1021----1086),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宰相,其女是吳充的兒媳婦。 歐陽修(1007----1072)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壇領袖,其女是吳充大哥吳育的兒媳婦,其子是吳充的女婿。 范鎮(1007----1088),北宋大臣,與吳充、司馬光同科進士,其女是吳充的兒媳婦。 熙寧初年,王安石被任命為負責變法的高級官員, 舉薦人就是文彥博 。 正是由于有了吳充這樣強大的人脈關系,王安石才可能走向宰相的位置,領導變法,也正是有了吳充為王安石遮風擋雨,化解矛盾,王安石才能比較順利地進行全面變法。 吳充繼任宰相期間,在不改變大局的情況下對王安石的政策進行必要的調整和充實,啟用了一批思想比較保守的領導人,如司馬光、呂公著等。后世的一些學者把吳充這一時期的這些做法,看著是對王安石的否定,其實大謬矣。 調整充實是為了完善變法,就像玉雕作品,既要有人開山鑿石,也要有人精雕細琢,更要有人認真打磨,才能制成大器。目標一致,各司其職而已。 至于啟用不同意見的人在一起工作,更是吳充這樣的先賢的高明之舉,自信之處。讓反動派人物擔任政府要職已是現代民主政治的普遍特征。 當司馬光寫信給吳充,勸他廢止王安石的改革措施時,吳充堅決回絕,依然是蕭規曹隨。 吳充在熙寧變法中的作用是巨大的,亦是無可替代的,他是熙寧變法的保護神,中流砥柱。他以獨特的人格魅力使天下英雄成為朋友、成為親人,使可能變為成功。 烏臺詩案,拯救蘇軾 北宋元豐二年(1079),蘇軾因反對變法寫詩諷刺朝政,被人告發,皇帝下令將其逮捕,關在御史臺(御史辦公的地方,因此地的柏樹上常常站滿烏鴉,人們戲稱御史臺為烏臺),史稱烏臺詩案。蘇軾從被逮捕的那天起就對自己的未來徹底絕望,在湖州押往京城開封的路上曾想跳水自殺。在開封獄中,蘇軾部分承認了自己用詩歌反對變法的事實。在恐懼和絕望中,蘇軾寫了兩首詩給弟弟蘇轍------《獄中寄子由》詩中寫道:"夢繞云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這些詩歌一看就明了是蘇軾的人生絕筆。 面對著殺聲一片的御史們,面對著勃然大怒年輕氣盛的宋神宗(31歲),命懸一線的蘇軾顯得那樣的無助和無奈,盡管也有人出面說情,比如已經退休的老宰相王安石,比如病入膏肓的老太后,但是皇帝并沒有松口。如果沒有股肱大臣做通皇帝的工作,此局面不僅無法改變,而且有可能向惡性方面發展,個別御史提出不僅要殺掉蘇軾,而且要將司馬光、范鎮、張方平等涉案的保守派人士處以極刑。 在這極端困難的時候,當朝宰相吳充挺身而出,直接表明了自己的反對意見。宋史是這樣記載的:一天,宰相吳充問神宗:"陛下以為曹操這個人怎么樣?神宗回答:'不值一提',吳充說:陛下以堯舜為楷模,自然鄙視曹操,但是連曹操這樣的壞人都能忍受當面罵自己的彌衡,你為什么就不能容忍說了幾句怪話的蘇軾呢?吳充的一番話說得神宗心里很不是滋味。神宗就說:'我沒有別的意思,只不過想澄清是非,很快就會放了他的'。" 關于吳充拯救蘇軾的過程,福建浦城光緒壬寅版的《秀里吳氏宗譜》也有明確的記載:"昔,蘇軾自熙寧來,常作詩托諷,今,上詔知諫院御史欲治之。充言于帝曰:自古人君立國常患人臣之不盡言也,今使軾不敢進正諫,而托詩章以規諷,是畏陛下之威風,而非賢者之本心也。若信奸臣之言,而欲治之死,豈不異古圣納諫之心?其為君德之累不小也!帝感是奏,軾得輕貶。"這段記載也一字不漏地出現在江西撫州崇寧的《吳氏宗譜》中,題目為"吳充傳略",作者是蘇軾,也就是說這段話出自蘇軾本人。 吳氏家譜記載的這段文字是非常珍貴的,它極其準確地反映了吳充的身份、性格、學識和超凡脫俗的辯才,只有這樣的表述才能打動人,說服皇帝,結果是使一個死囚犯不僅獲得自由,而且還保留公務員身份。難怪王安石稱贊吳充"朝倫孰與君才似"。 蘇軾是不幸的,因為寫詩而身陷囹圄130天,蘇軾又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吳充這樣的賢臣,使他絕處逢生,鳳凰涅槃。蘇軾出獄四個月后,59歲的吳充就撒手人寰了,吳充以自己生命的余光,照亮了蘇軾的人生前程,從而使蘇軾能用自己的后半生創作出像《念奴嬌----赤壁懷古》這樣流芳百世的文學作品,完成治理杭州西湖的壯麗事業。 吳充的人生是美麗的,他的生命與一串串光輝的名字緊密相連,從而使自己化作永恒;他用自己堅強的臂膀撐起王安石的變法偉業,他用超凡的智慧和膽識拯救了蘇軾的生命,從而把自己也變成一座不朽的豐碑!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