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地—黃畢洋別具特色的自然風光
| 2015-06-17 10:54:26??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黃畢洋,在九牧鎮東北部,距城35公里,于仙陽、忠信、官路和九牧4個鄉鎮交界之間,面積29平方公里,兀立群山之中,頂部曠野平坦。隴畝縱橫,七峰聳峙,主要有石牛岡(海拔977米),銀尖山(海拔765米),大淺坪岡(海拔747米),百步嶺岡(海拔753米)。境域略向北傾斜,水入官路河,注盤亭溪,西出二渡關。四面群山綿亙,東有佛嶺,雞心嶺;南有焦山嶺;北有烏坑嶺、河村嶺、楊梅嶺;西有劉家塢嶺、吳墩嶺、百步嶺、龍后嶺。東與忠信鎮的金樟、村橋村為鄰:北與官路鄉的官路、李處、河村接壤;西與九牧、吳墩、杉坊毗連;南與仙陽鎮的小畢、漁梁連片。四面無論從那里入境,皆得磴10余里層層疊疊的石級階梯。1974年,開通從吳墩經劉家塢嶺直達3個村民委員會的公路共14公里。 黃畢洋名稱幾度變更,因地處黃檗山(海拔1340米)下,按地理方位稱北屬陰,山南屬陽,黃檗洋地處黃檗山南部,應是黃檗陽,因方言檗、畢、碧諧音,陽與洋同音。山下有嶺,故稱畢嶺,所以稱黃碧洋,也有稱黃畢洋。盆地36個自然村稱36洋。20世紀80年代初,省地名委員會規定,在一個地區范圍內不能有公社重名,在一個縣范圍內不能有大隊重名,故保留水北街黃碧洋大隊,九牧黃碧洋定名為黃畢洋。 黃畢洋,清代及其以前屬船山里二圖,民國期間屬畢嶺鄉,解放后屬九牧區,今屬九牧鎮。村民操浦城吳語系方言,但尾音稍異,俗稱黃畢洋腔,也稱大北腔。 在臺型地塊中,曠野較平坦。村民住地海拔皆在610——660米之間。人登盆地,艷陽高照,舉目四望,看不到比這里更高山峰。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環境幽靜,氣候宜人,彷佛身入天際,“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自然風光別具特色。 據2011年統計,村民894戶3218人,分住36個自然村。主要村莊,以姓氏定名的有嚴處、汪處、黎處、連處、葉處、胡處等7個村。嚴、汪、黎3姓居多,劃為黃畢(住地嚴處)、洋墩、黎處3個村民委員會。黃畢洋盆地,屬產糧區,是優質水稻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有耕地5352畝,所產的稻谷,久負盛名。汪處村的鵝卵丘、又稱水碓丘,3丘共8畝,種植清流早,質白晶亮,煮飯軟而韌、鮮而香、甜而黏,粒大飽滿,俗稱個半米,相傳清乾隆、嘉慶年間,每年秋季有官員監收,稻谷曬干運送入宮中,此米故稱貢米,故此田亦稱貢田。綠色食品有油茶、茶葉、紅辣椒、山藥、薏米、酸腌菜、高山蔬菜。 特產酸腌菜馳名。林地面積3、4萬畝,其中毛竹面積2286畝。林種除杉松外,有桂花樹、厚樸、錐栗、紅豆杉、柳杉、樟樹等等,有些是珍稀樹種。公歷每月逢5為墟期(地點在嚴處村),外地客商云集,貿易繁榮。著名古跡有銀尖寺(地點黃畢村),焦山寺(地點洋墩村)。 1934年9月11日,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6000余人,在軍團長尋淮洲、政委樂少華、參謀長粟裕率領下,為避開國民黨軍隊前堵后追,遵照中革委指示,迅速北上,減少途中與敵人作戰。是日,從古樓轉至黃畢洋駐扎。次日,再轉官路從安門關出境,避開國民黨駐江山二十八都軍隊堵截,故在此留下英雄足跡。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