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里秧苗壯 塘中魚兒肥
| 2015-06-09 15:17:24??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6月2日,盤亭鄉棠嶺村一片平坦的田野上,機聲隆隆,一個穿著紅短袖的小伙子,正開著插秧機把一顆顆碧綠的秧苗插入田中。 “他叫吳毓軍,現是鄉里的80后種糧大戶,1982年出生。”盤亭鄉農技站長張樹開介紹說,現在農村,田中干活的,絕大多數是五六十歲的老人家,二三十歲的小伙子可是鳳毛麟角。“我今年承包了80多畝田,與村民還簽了60多畝的包耕田、播種、插秧的合同。”頭戴草帽,滿腳泥巴的吳毓軍說,為了種好田,4月份他又投資5萬多元,購買了一臺旋耕機,現家里已有6臺農用機械了,包括2臺插秧機,2臺微耕機,1臺15匹的旋耕機。 “他現在是村里的農技員,鄉里準備幫他申報建個育秧工廠。”張樹開說,今年該鄉推廣機插育秧示范片,就放在他的田塊。“別看他現在做得有聲有色,2012年他從外面回來,家里可是一片反對聲。”張樹開說。“當時我媽意見最大,說人家都想跳出去,我怎么還回來做農民。”吳毓軍說起當初返鄉的情景。他中學畢業后,就外出到模具廠打工,聰明肯吃苦的他,學會了模具設計的好手藝。先后在廈門、上海等大城市模具廠工作,回家前,月薪有7000多元。 “常年漂泊在外,總覺得不踏實,總想做一份自己的事業。”吳毓軍說,2011年他就利用工作之余,經常外出考察項目。一次到浙江省義烏市的一個現代農業示范基地,看到那里的米賣到10元一斤,還有一些綠色農特產品,深受顧客喜歡,現代農業前景廣闊。想到家鄉的生態好,正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好地方,并且現在國家惠農政策越來越好。他毅然放下高薪,決定返鄉種糧,當個新型的職業農民。 說干就干,2012年,吳毓軍在家人的反對聲中,回到家鄉棠嶺村,租了70畝田,建起自己的水產養殖基地。可創業路上從來沒有一帆風順,2013年,由于技術和管理疏忽的原因,吳毓軍出現兩次重大損失。一次自己與朋友外出聚會喝酒,忘記打開魚塘的增氧機,魚死了800多斤。一次移塘時,不知道先清淤消毒,結果死了3000多斤魚。失敗是成功之母,“就當交學費,買經驗了。”吳毓軍樂觀的說。古語云: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其實,吳毓軍養魚虧了,養殖泥鰍卻讓他收入頗豐。這是為什么呢? 原來他學習外面經驗,在養殖泥鰍的15畝田里,種上水稻,把養殖與種植相結合。由于田里養有泥鰍,不能施化肥、農藥,只施農家肥,種出的水稻純生態環保。“谷子剛收到田頭就給人搶了。”吳毓軍說,2月份,廈門的一位糧食經銷商上門訂購今年的稻谷了。吳毓軍介紹,盤亭鄉的水質好,養殖的魚、泥鰍肉質鮮嫩、細膩,顧客特別喜歡。建甌的一個水產經銷商就長期向他訂貨,有多少銷多少。2013年,他組織村民成立了木林軒漁業養殖專業合作社,帶領村民一同走現代農業致富之路。今年他投養的魚苗有,四大家魚5萬尾,黃顙魚25萬尾,武昌魚15萬尾。 張樹開介紹,吳毓軍人勤快,肯學肯鉆,一有問題就往農技站走,有時一天他都要接到吳毓軍好幾個電話。現在農村發展需要的就是這種思想觀念新、做法新、技術新的新型職業農民。 “我也要種出10元一斤的大米,家鄉這么好的環境,一定可以種出好米,養出好魚。”吳毓軍對自己未來農業發展之路充滿信心和希望。(吳勇君 周興貴 廖靈燕)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