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有“海神”,前洋的媽祖“巡村”嘍!
| 2015-05-19 10:15:52??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施柳清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大山深處有“海神”。富嶺鎮前洋村遠離大海、四面環山,但在5月10日,即媽祖誕辰到來前,前洋村上演了祭拜媽祖的精彩一幕。身穿各色衣服的村民們拉起長達兩、三百米的隊伍,敲鑼打鼓放鞭炮,抬著“媽祖轎”,繞著村子走。中途停留之處,村民們便擺起香案、點燃火堆,跪下拜媽祖,然后拿起香緊隨在隊伍的后面。 前洋的媽祖文化已傳承了千年,村里的老人告訴說,每年在媽祖誕辰之日的前后,村里便會舉行“媽祖巡村”、搭戲臺演唱地方戲、千人共吃團結飯等民俗文化活動,以前長達半個月,現在為三天,附近的上橋、圳邊、高坊、大水口、雙同等十多個村的村民都參與。
媽祖“巡村”有講究 媽祖“巡村”很有講究,出巡時至少要60人才能上路,需要全幅鑾駕,即鑾傘一把、“天上圣母”街牌、“肅靜”牌、“回避”牌,以及玉斧、大刀、畫戟等12種兵器組成的器械儀仗,紅旗六面,護身童子一對(男童叫千里眼、女童叫龍女),鑼鼓手等樂隊兩套。隊伍服裝要有紅藍黃灰青五種色;出行時不能戴斗笠;參與活動的村民要衣裝整潔,而且品行好,抬媽祖轎、護身童子的必須是父母雙全、兄弟姐妹間團結和睦、德高望重的村民;抬香爐的則要求是忠厚老實的村民。
“媽祖”文化源自古代水運發達 前洋自古是浙江入閩的重要通道,從唐宋時期開始,水運便十分發達,尤其是明清時期,更是盛極一時。龍泉及富嶺前洋一帶盛產的木材、毛竹、香菇及藥材厚樸等都是以前洋古碼頭為中轉站,通過前洋溪順流而下至富嶺的大石溪,再轉運至南浦溪運到外地。 該村村支書葉必得的父親就是撐排人,他說:“把要運出的木頭和毛竹扎成排,貨物便便放在排上,到了城關碼頭,再把木(竹)排解開,一起運上大貨船。從大石溪至南浦溪的水路,需逆流而上,時常會發生事故,所以便有了媽祖崇拜。村民們從莆田請來了媽祖,于大宋年間興建天后宮祭祀媽祖,并于乾隆8年和光緒24年重修,可惜文化大革命時被拆了建大會堂,現存的天后宮是1997年新建的。” 據悉,浦城有19座媽祖廟,但是把“媽祖文化”傳承沿襲得這么完整的只有前洋。
媽祖轎由5種木材組成 媽祖轎重約150斤,需8人抬,若是出遠門,則得備3套人馬。轎子由樟木、楠木、花梨木、漆木、杉木五種木頭組成,代表著東南西北中,五方都可以去。轎子上刻有十二生肖,正方書寫有一幅對聯:保家家健康和樂,佑戶戶興旺昌盛。轎中有一把福椅,媽祖便坐在福椅上。媽祖的金身和護身童子都是樟木做的,相傳是從莆田沿水路一路漂到前洋的。 在媽祖“巡村”活動結束后,村民們便聚在一起吃頓團結飯,共同祝愿來年又是風調雨順,通常是上百桌,以素菜為主,村民們可捐米也可捐錢,數量不限,表的只是心意。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