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5+1” 群眾很滿意 解讀“六要”群眾工作法在浦城的發源與提升
| 2015-01-05 16:40:30??來源:大武夷新聞網 責任編輯:鄧忠衛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核心提示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浦城縣從2006年底開始,實施以村里的事村民要知道、要參與、要作主、要監督、要滿意為主要內容的“五要”工程,從2012年底開始,在“五要”基礎上,增加“村里的事黨組織要引領”,提升為“六要”群眾工作法。“六要”群眾工作法在實踐中,有效夯實了黨在農村執政的群眾基礎,完善了村民自治機制,維護了農村和諧穩定。當地農民稱“六要”群眾工作法為“非常‘5+1’”,目前,已在全市、全省推廣。 走進浦城縣石陂鎮布墩村,村口就是村民議事亭。 1日上午,村里干部、黨員、老同志聚在亭子里。村支書卜水松開篇點題:“‘七一’是黨的生日,我們就以評議會來紀念吧。”大伙紛紛打開了話匣子:“又彎又窄的村道,變成了寬敞的環村大道;以前一下暴雨就鬧災,現在有了標準的水渠、機耕道、防洪堤……”評議會上,大伙對村里辦的件件實事投下了滿意票。 發源—— “草根民主”,發源于布墩村 2006年10月,布墩村計劃修建籃球場,因事先與村民溝通不夠,群眾意見不統一,有的認為村干部是為了從中謀取個人私利,有的擔心自己土地被征會吃虧,導致村民群起阻攔,球場用地一時難落實。就在村干部感到好心沒好報而困惑時,老村干部張乾發出面調解:“村里的事,不能幾個干部一合計就定了,得讓群眾知道,大家都來參與、作主,好事才能辦好。”老張一席話引起了村干部的反思。之后,村兩委將建籃球場方案、資金拼盤等向村民公開,組織村民代表討論,使得有抵觸情緒的群眾轉變了態度,方案順利通過,項目順利啟動。在施工中村民出工出力、全程監督,結果比預定方案更省時省錢,村民滿意,村黨組織在群眾中的威信也得到了提高。 “六要”群眾工作法因此事而啟發,布墩村成了發源地。 群眾工作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浦城縣領導班子在調研中發現,盡管農村經濟近年來有了極大的發展,但在基層仍存在群眾辦事難、任務完成難、民聲反映難、矛盾化解難等“四難”現象,表面上看,這是基層干部為群眾辦事的問題,而深層分析是一些基層干部宗旨意識淡薄,淡忘了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對此,浦城縣從2006年底開始,實施“六要”群眾工作法,既增強了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又滿足了村民自治的要求,有效破解了農村群眾工作難題, 找到了新形勢下基層黨組織服務群眾的切入點和落腳點。 推廣—— “南平機制”,寫入省委工作要點 “六要”群眾工作法從2006年萌芽,到2007年全縣推廣,2009年南平全市推廣,成為“南平機制”創新,2010年寫入福建省委工作要點。 告知參與,村民氣順心齊。在浦城,過去村務公開往往是年終算總賬,大小村務決定時村民并不知情,常因此與干部鬧矛盾。布墩村今年建環村大道涉及征地問題,15個村民小組平攤征地面積,每組0.34畝,因有些村民不理解難以開工。后來經村民代表會議討論,認為原村道狹窄彎曲,運輸不便,又是小孩上學必經之路,存在安全隱患,廣泛征求意見后,形成在村旁開一條寬8米的環村大道的共識。村干部帶著問題入戶拉家常,細致做工作,被征地村民都意識到這是辦公益事業同意征地了。5月環村大道建成通車,村民個個稱好。村民蔡書玉說:“這次征求了大家意見,考慮了村民的合理要求,大家氣順了,路也就通了。” 監督評議,村事更合民意。要把村民做主決定的事辦好,還得靠村民監督。為此,多數村專門成立了由老黨員、退休老干部和一些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組成的村民理事會,負責對“六要”群眾工作法實施全程監督。山下鄉小溪村短短兩年建成了閩北一流的新村,重新復制了一個山下集鎮。村支書毛信昌說:“新村建設從規劃、征地到施工,全程接受村民理事會監督。原設計圖紙村旁溪邊的村道為6米,后來理事會向村兩委反映了建房戶代表的意見,把溪邊村道拓寬成9米,并建好親水平臺,讓建房戶的后花園變成休閑娛樂場所。” 村民是否滿意,是檢驗每一件事完成好壞的標準。該縣配套推出“專項測評、民主評議”制度,由村民對每一件村級事務進行“一事一測評”。盤亭鄉柳墩村經村民代表會議決定,實行衛生“三包”責任制,全村18個包干區,衛生整治全民參與。新建垃圾集中池1個,拆除村道旁所有茅廁、豬圈、牛欄等,規定家禽家畜圈養,購買30多個環保垃圾箱放置在主要路段,讓村民養成隨身棄物都投入垃圾箱的習慣。走在面貌煥然一新的村莊,村民們的心情也與往日大不一樣,在專項測評中,村民們對環境衛生整治滿意率達100%。 提升—— “黨建品牌”,努力將其做精打響 “六要”群眾工作法使村干部和村民都獲益不小,大家共享了群眾當家做主的成果。廣大村民擁有了更多“話語權”,對村里的重大事項,每個環節都清清楚楚,每個黨員群眾親身參與,真正成了村級事務管理和決策的主體。同時各村建立健全了戶(聯戶)代表會議、重大村務決策聽證等制度,促進了村級民主決策的規范化、制度化。村里的重大事情擺在“臺面”上,由基層黨組織引導,農村群眾公開、公平、公正地討論決定,促進了村干部與村民之間的理解和信任,密切了黨群關系,促進了社會和諧。該縣農村信訪總量逐年下降,2012年比2006年下降了61.65%。永興鎮前墩村曾是“上訪村”,新一屆村兩委落實“六要”群眾工作法,圓滿解決了山場糾紛4起,為村挽回經濟損失12萬元,“上訪村”成了“和諧村”。 村民在參與村務、當家做主、享受成果的過程中,也自覺承擔了應盡的義務。許多村民轉變了觀念,舍得為村里的事出錢出力。富嶺鎮雙田村有800多人在上海經商務工,他們中有5人被推選為各級人大代表,村里每次有重大事項,都征求代表們的意見,讓身在異鄉的村民也融入家鄉的建設。近兩年,雙田村在外鄉親共捐款60多萬元,用于村里的公益事業。 “六要”群眾工作法始終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核心,重視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并將其貫穿整個過程。同時尊重群眾主體地位,全力轉變領導方式和工作方法,做到引領而不命令、服務而不替代,實現了黨的領導、村民自治和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正如石陂鎮布墩村黨支部書記卜水松所說:“實施‘六要’群眾工作法,村民廣泛參與村務,看起來村支書權力變小了,實際上是集中了村民的智慧,我們的力量增大了,群眾工作好做了,威信也更高了。” 今年4月3日,省委組織部轉發了市委《關于推行“六要”群眾工作法的意見》,要求力爭今年年底前全省80%的建制村推行“六要”群眾工作法,明年6月前全面推行。市委組織部要求,著力將“六要”群眾工作法這個黨建品牌做精打響,確保“浦城發源、南平總結的經驗,首先在南平開花結果”,在全省發揮示范帶動作用。 ☉王樹瑜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