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藝寶庫 名滿中外——浦城大口窯
| 2014-12-31 08:19:23??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鄧忠衛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余奎元 大口窯,古稱大巧窯、大考窯,位于浦城水北街鎮黃碧村,大口窯址在村后山坡。窯址四周青山疊璋,植被茂密,西側水口山蘊藏豐厚的瓷土。這都為大口窯制瓷提供充足的燃料和原料。黃碧溪在窯前流過,只經數百米,就與浦城主干河南浦溪交匯,水運便利,為瓷器的外銷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大口窯燒造于北宋中晚期,興盛于南宋。相傳有36座,是宋代著名的民窯。至今還有窯神廟的遺址,說明了當時興盛情景。元朝,朝廷在江西景德鎮設立浮梁瓷局,景德鎮以官府的推動,逐漸成為瓷都,同樣生產青白瓷為主的大口窯,逐漸衰落,延續到元初,風光不再。雖然明萬歷《浦城縣志》載有大口上村窯、大口下村窯,也只生產缸缽。至清代,完全廢棄。 1958年,南平專區文物普查隊到浦城調查,發現了大口窯遺址。遺址堆積范圍約5萬平方米,堆積層厚1-4米,包含大量的支圈、托座和瓷器殘片。已暴露的窯基,坐東北朝西南,依山坡建筑,寬約2米,長約36米,龍窯結構。產品以青白釉為大宗, 兼燒青釉醬釉和黑釉器。燒成工藝有支圈復燒、托座疊燒、匣缽正燒等多種方式。器物造型以輕盈秀麗、小巧玲瓏見長。品種豐富多彩,從日用飲食的碗、盤、碟、罐到婦女梳妝用品粉盒、子母盒,以及生活用品燈盞、香爐、瓶;從動物玩具泥塑雞、犬、獅到文化用具水注、硯滴以及隨葬品冥器、潔白堅瓶、龍虎魂瓶等,應有盡有。 大口窯青白瓷的裝飾部位與題材因器而異。紋飾豐富多彩,題材主要有:牡丹、荷花、菊花、蓮瓣、含笑花、纏枝花、竹葉、水草、小草水波、梅花、焦葉、回紋、游魚、人物、動物、八卦紋等。裝飾手法有刻、劃、印、堆塑、堆貼、繪畫。 大口窯瓷器的裝飾,有的充滿生機,有的顯出靜穆的氣氛,有的氣韻渾厚,線條明快,疏密得當,圖案清晰,觀之琳瑯滿目,美不勝收,無不體現出當時制瓷巧匠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制作技巧。 大口窯瓷器青白釉器胎骨呈白色,質地細潔、堅致。釉色為青口閃白或白中泛青,色澤溫潤如玉,釉水聚厚處呈湖綠色或湖藍色,淡雅美觀,是為此窯的標準色調。 大口窯不僅產品品種多,裝飾優美,而且釉色紛呈精彩。 大口窯在燒青瓷的同時,還有燒造青白瓷釉下醬色瓷的青瓷釉下醬彩瓷,瓷器的胎骨呈灰白色,堅致細膩,施青白釉為主,兼有青或青黃釉,釉下彩色多呈醬褐色,也有綠色。 大口窯還有一種創新,即青白釉與醬釉綠彩的結合,大口窯采集到一件高足杯,口為五角形,折腰,嗽叭形高足。內壁僅口沿處施釉,外壁上半部為醬釉,飾一周規整的色蓮紋,嗽叭外壁施青白釉色調與上半部反差很大,釉下隨筆點畫綠彩,呈蝌蚪狀,上半部規整,而下半部卻一筆點畫,相當活潑、自然。綠釉與醬彩結合,這種裝飾藝術極為罕見,綠釉釉下醬彩的融合,顯得柔和,富有層次感,使本來剎目的綠色,配以醬彩變得深沉、大方。 浦城大口窯在我國輝煌的瓷業歷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且飄揚過海,外銷到日本、東南亞等地,博得人們的喜愛和追求,成為傳播中華文化,促進中外人民友好往來的使者。 1975年,新西蘭考古學家,《中國陶瓷》一書作者路易·艾黎專程到大口窯考察。1986年,福建文物鑒定組組長黃漢杰在菲律賓考察時,在一家私人博物館中發現收藏有大口窯的盒子。1989年3月4日,日本考古專家、《世界陶瓷全集》作者藤岡了一對大口窯進行考察,評價說:“大口窯的制品是由技藝高超的工匠制成”,稱贊說:“大口窯是個寶庫。”日本經冢埋藏著小型的青白瓷作品居多,其中以盒子的數量為多,日本矢部良明著的《日本出土的唐代陶瓷》中載:這種盒子是中國福建省的浦城縣大口窯生產的。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