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城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概況
| 2014-12-01 16:24:20??來源:浦城新聞網 責任編輯:鄧忠衛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第一節 總體狀況 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全縣共收集非遺線索5063條,調查項目1033個,初步摸清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種類、數量與分布狀況。 1.種類、數量狀況。調查項目涵蓋十七個大項中的近百個種類,其中民間文學1324 個,民間音樂50 個,民間舞蹈16 個,戲曲 38個, 民間美術 140個,民間手工技藝414 個,生產商貿習俗79 個,消費習俗230 個,人生禮儀 611個,歲時節令 968個,民間信仰 542個,民間知識 144個,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 99個,傳統醫藥 340個,其他 39個。由此可見,我縣民間文學、歲時節令、人生禮儀類資源最為豐富,分別占調查項目總數的26.1%、19.1%和12.2%;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戲曲、曲藝、民間雜技、其他類資源較少,占比例均不到1%;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民間信仰、民間知識、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傳統醫藥類資源則相對比較豐富。 2.資源分布狀況。從行政區域的分布數量來看,由高到低依次為九牧鎮992 個,臨江鎮732 個,蓮塘鎮 573個,濠村鄉 447個, 富嶺鎮420個,仙陽鎮403個,水北街鎮 266個,永興鎮 159個,忠信鎮 134個,萬安鄉134 個,盤亭鄉118 個,古樓鄉114 個,石陂鎮108個,河濱街道108 個,楓溪鄉 82個,管厝鄉66 個,南浦街道85個,山下鄉59 個,官路鄉33 個。 項目遍布全縣19個鄉、鎮(街道)。從項目在全縣分布的差異性來看,各門類的項目基本大同小異。較為突出的是受當地多種方言的影響,有的項目(如民間音樂、舞蹈)在各地的差異性較大,有的項目(如觀前九十渡歌謠)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帶有鮮明的語言特色和地域特色。 3.瀕危狀況。普查中走訪了非遺傳承人近2000人次,發現了一大批從小就在民間從藝的老藝人,掌握了大量資源信息,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僅登記了傳承人的年齡、職業、家庭住址、聯系方式及健康狀況,還進行了人物、現存實物的拍照和有關實物資料的收集存檔。目前浦城的非遺資源正在不斷的的流失:有的項目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論研究和理論支持;民俗活動多為現代生活方式所取代,失去一部分傳承空間與環境;農村年輕作者外出打工逐漸增多,傳承學習的機會相應減少,傳承隊伍客觀上存在不穩定等因素;傳承人有老齡化的傾向,70歲以上的約占總人數的一半。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生活環境的變化,相伴于老藝人的許多項目在逐漸的消失或已經滅亡。比如:民間文學中的歌謠(小調)有一部分的內容已不完整,再也無法彌補,傳唱也只限于老藝人會唱;民間音樂、舞蹈、戲曲、曲藝、雜技、游藝、傳統體育與競技等情況基本相似;民間美術、民間手工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民間信仰、民間知識、傳統醫藥的大部分內容,已經隨著社會生活環境的變化和人們觀念的更新,而成為落后的工藝、陳舊的知識和被拋棄的陳規陋習,逐漸的被人們所遺忘。而其中所包含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也在不斷的流失,非遺資源隨著時間的推移受到不斷的破壞。 第二節 重點資源狀況 及時搶救本地區具有代表性或重大意義的非遺項目,主要是對全縣瀕危項目、高價值項目、特色明顯項目、老年人年事已高項目、高潛力項目和影響廣泛項目等優先進行深度調查,進行錄音、錄像和攝影等采集,及時加以搶救性挖掘和重點保護。對已列入省級非遺項目和縣級非遺項目進行再度補充調查,增補了一些新的調查資料和部分影像、聲像資料。以爭取申報更高級別的非遺名錄。 目前,我縣已列入省級非遺項目的有“浦城民間剪紙”、“浦城閩派古琴藝術”、“浦城提線傳子木偶戲”、“浦城丹桂茶及其手工制作技藝”四個;列入縣級非遺項目有“浦城包酒”、“浦城豆腐丸”、“浦城茶花燈舞”三個;2009年新挖掘的項目“浦城馬燈戲”、“浦城肉燕”兩個,擬申報縣級非遺名錄。2009年,“浦城民間剪紙”、“浦城閩派古琴藝術”已通過專家評審,申報國家級非遺項目。2010年,"浦城包酒"申報市級非遺項目。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